道德的两极操守
傅山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书法家,以其德道高洁,被尊称为“傅青主”。傅山嗜好字画,但是他对蔡京、赵孟頫、董其昌等人,却总是“另眼相看”。蔡京其字固姿媚豪健,却是大奸大恶之人,于傅山而言,从来都是懒得提及。赵孟頫弃宋降元,在傅山看来是没有道德底线,“变节事敌,猥琐无骨”。其实傅山在青年时期是认真学习过赵孟頫的书法的,然而在清胜明亡以后,傅山的国破之恨无法释怀,容不得赵孟頫的贰臣行为,于是告诫子孙:“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痛恶其书浅俗如无骨。”
董其昌与赵孟頫并称赵董,他虽是书画大家,但为人贪恶,鱼肉乡里,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数万被逼无奈的群众围困董府,放火烧之,此乃董横行乡里、欺男霸女应得的果报。傅山宣称,董其昌虽为书画奇才,品德不修,是不折不扣的恶霸。在傅山看来,人格即字格,人格有问题,正所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都说傅山有道德洁癖,其实是对道德操守葆有一份清醒。明朝灭亡,傅山出家为道,身穿红色道袍,自号“朱衣道人”,别号“石道人”。朱衣者,朱姓之衣,暗含对亡明的怀念;石道者,如石之坚,意示决不向清朝屈服。傅山出家并非出自本心,而是藉此作为自己忠君爱国、抗清复明的寄托和掩护。
傅山的道德洁癖昭示了对人对己的两极操守。对他人的评判,以一种起码的道德底线来衡量。对自己的要求,则是由道德底线升华的道德高度。道德既是私德也是公德,对不守道德底线的,个人能够抵抗抑或抵制的,要坚决抵抗和抵制;对于无法抵抗的,选择不合作与不理会。不能说傅山就是道德完人,因为他的道德理念并不完全合乎历史趋势。但傅山对德道的两种操守,在中国思想文化史里却是一座青峰,每每被人眺望。
当今对道德评判有淡化的倾向,尤其对于某些明星之类人物,仿佛他们不讲道德底线是可以原谅的。面对金钱、名利、权贵,道德评判变得虚幻且软弱。在社会生活中,当有人坚持原则和道德操守时,往往不会受到理解,甚至于遭到嘲讽。
其实,上述现象不应该成为社会心理的错觉。《论语·里仁》载,弟子问:“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朱熹《论语集注》解释说:“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定然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就像居家之旁有邻居住着一样。
坚守道德底线与道德高度,是和谐社会需要的两级操守。有德者体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就会让人敬仰和佩服,其德行昭彰终会被人效法。道德操守虽然首先是个体的养成,但是制度和政策的引领也不能缺席,诚如此,“德不孤,必有邻”才能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