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的“抗战画”
1937年原本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任教的徐悲鸿为了继续开展美术教育工作,跟随中央大学来渝,他与重庆的缘分由此开始。
重庆的山与城带给徐悲鸿新的艺术灵感,国内抗战的背景为他的创作增添了民族情怀,美术创作由单纯的取材历史嬗变为关注现实。
1940年期间,国内战场节节败退,抗战进入极为艰难的阶段,许多人发出悲观的论调,而徐悲鸿对中国的未来却充满信心,他巧妙运用中华民族历史上“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画出震惊世界的《愚公移山》,展示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百折不挠的精神,驳斥抗战悲观者的丑恶嘴脸。
1942年,徐悲鸿创作了闻名于世的《六骏图》。画中,六匹奔跑的骏马飘逸洒脱,墨笔浓淡相宜,线条粗犷,展现出马的威猛气势、健硕体魄,该画大气磅礴,是中国精神的象征。
1943年,徐悲鸿欣喜万分,因为他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特别创作了一幅《会师东京》。画中,一群狮子站在富士山之巅,其中含义已经不言而喻。徐悲鸿还十分关心民生疾苦,先后创作了《巴人汲水图》《巴之贫妇》等名作。他始终心系抗战前线,牵挂着祖国命运,1938年至1942年期间,他多次离开重庆前往香港、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等地开办画展,并将画展和卖画所挣的10万美元全部捐献给抗战前线。据统计,徐悲鸿是为抗战捐款最多的画家,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他以一位画家的身份默默支持着国家。
徐悲鸿早年和周恩来有段情缘。1924年的一天,周恩来到巴黎公社社员墙前悼念英烈,他看到不远处有一位黑头发、黄皮肤的青年正在作画,他画得专心致志,周恩来在一旁欣赏着,直到青年随手采下几片叶子当书签,把画收入画夹后,周恩来才走上前与他攀谈,竟得知对方是江苏老乡,名叫徐悲鸿,1919年来到巴黎学习西方的绘画技法,异国他乡遇到同胞,两人倍感亲切,谈得很是投机,还一同在巴黎公社墙前合了影。徐悲鸿告诉周恩来,他认为西方绘画艺术可以引入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中,洋为中用,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的现实题材作品。对于徐悲鸿想用艺术的形式唤醒时代、召唤国人的想法,周恩来很是赞同,心里十分佩服这位青年画家。
1941年后,周恩来非常重视南方局文化小组的工作,强调开展好文化界人士的统战工作,像徐悲鸿这样一位爱国正直的艺术家,周恩来一直牵挂于心。1945年初,周恩来听说徐悲鸿陷入困境,但公务繁忙,实在抽不出身前去看望,还特意委托郭沫若带着延安的小米和红枣去江北盘溪看望了徐悲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