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19年11月0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人物
版面翻页
人物
04

陈文银:柑橘“造血”的“扶贫团长”

◆ 北碚区政协委员

◆ 重庆市科技特派员云阳团副团长

◆ 国家“三区”科技人才

“开始扶贫之后,我就把自己的微信名改成了‘东奔西跑’,也算是给自己的一份激励。”北碚区政协委员、西南大学科技处副研究员陈文银拿出手机笑着说道。2015年陈文银被国家科技部选派为国家“三区”科技人才,从此以后他就与乡村扶贫结下了不解之缘。

“火眼金睛”找出橘皮元凶

1994年从学校毕业之后,陈文银进入西南农业大学科管处从事科技项目管理工作,主持参与各类项目研究,编写各类咨询规划报告,助力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刻苦专研,十年不辍。2005年7月,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成立时,陈文银作为科研项目管理的老手,加入柑研所助力新品种的创新与推广。

“从此我就掉进了柑橘堆儿里。”申报省、市级各类科技项目12余项,获批项目500余项,到位经费1.7亿余元……2015年陈文银被国家科技部选派为国家“三区”科技人才。多年来与新技术打交道的经历让陈文银对乡村产业发展有了更加深厚的认识,成为科技特派员无疑为他科技扶贫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一次与曾经帮助过的奶牛养殖户宁波闲聊时,陈文银见对方面有难色,便主动询问。“唉,最近养的百来头奶牛不知道怎么回事,产的奶有些问题。我看只能重新再买一批了。”说着宁波长叹一口气,“这一来一去我至少要损失上百万元。”陈文银听了这话十分纳闷,宁波已经是一个很有经验的老养殖户了,他平时照顾喂养奶牛都十分耐心细致,怎么会出现这么严重的问题。“老宁,走,去你的农场看看。”

到了养殖厂,陈文银直奔喂养奶牛养殖场,他仔细检查各类设施,从消毒杀菌的药水、饲料、饮用水源到养殖环境等,陈文银逐一排查,最终将怀疑的目光落在了堆放在角落的一袋袋喂养奶牛的饲料上。他拉开袋子一看,里面满满的全是柑橘皮渣。长期在西南大学柑橘研究所任职的他,对柑橘早已了如指掌,看着眼前出现了淡淡霉斑的柑橘皮渣,他暗暗思忖,难道是这些柑橘皮渣的问题?但光凭眼看鼻闻也无法确定,陈文银决定先把这些皮渣带回检验,离开前他建议宁波立马停用皮渣,等检验结果。

检验之后陈文银发现问题就出在这些柑橘皮渣上,它会对奶牛的肠胃造成伤害。问题的源头找到了,接下来就是对症下药,但陈文银对医治动物并不擅长,要想彻底救回这些奶牛只能寻找专家。陈文银迅速组织畜牧养殖的专家,及时制定方案。经过解剖奶牛、找出病因、调整饲料配方、药物治疗等系列手段,将百余头奶牛从淘汰的边缘拉了回来,让奶牛快速地恢复了健康,宁波的经济损失也降到了最小。“还好对柑橘比较了解,及时发现了问题所在,但我也发现一个人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存在不少难题,就像救治奶牛,我就不是专家了。”陈文银思忖着更佳的解决办法。

“众人拾柴”组建扶贫科技团

在一次次下乡扶贫工作中,这种因为个人能力无法涵盖农业生产全领域,造成的难题时有发生,建立科技特派团的念头在陈文银的心里越发强烈。然而创建科技扶贫小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当时特派员都是独自下乡,他的想法能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还是个未知数。犹豫了很久,陈文银还是一一拨通了电话,“当时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一沟通发现大家都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所以我的提议很快就被接受了。”

得到了其他特派员的首肯后,陈文银便为组建科技特派团四处奔走起来。他多次前往市科技特派员协会、市科技局农村处与相关工作人员汇报情况、提建议,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有时候碰到领导,陈文银也会拉着对方谈一谈组建特派团的好处。就这样,在他的“软磨硬泡”之下,2016年底开始,市科技局(原市科委)正式发文在每个贫困区县组建一个科技扶贫团。

“如今,我们云阳扶贫团一共有45人,囊括了种植、养殖、信息化、经济管理等各个领域的专家人才,能够提供农业产业发展过程的‘一条龙’服务。”陈文银笑着说道。

特派团成立后效果马上得到了显现。在一次组织科技特派团前往云阳县黄石镇考察水产养殖项目时,眼尖的陈文银发现林中竟然有一些落果,零零散散,不仔细瞧还真不容易发现。他的“职业病”又犯了,随即停下脚步拾起一个仔细观察。柑桔表面看起来并无异样,掰开果肉令人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原来,这些果子已经遭到了大实蝇的侵害。

大实蝇的危害陈文银比谁都清楚,这种害虫每到秋天便把虫卵“注射”到植物的果实中进行孵化、繁殖。果子落地后幼虫回到土里,继续危害植物的根茎,第二年成虫再往果子里产卵,繁殖更多害虫。

刻不容缓,陈文银组织专家团队撰写报告,向县政府汇报,引起高度重视,县政府拨出专款统防统控,挽回果农的损失,为柑桔产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控制了病虫害后,科技特派团成员决定继续帮扶老乡发展柑橘产业。从柑橘种植、病虫害防治、果实加工、销售渠道、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特派团分工合作,发挥各自才能,实现柑橘增产增收,为当地柑橘种植户提高了经济收益。

“推波助澜”改种万亩新橘

特派团的科学技术为云阳县的柑橘产业稳步发展筑上了一道稳固屏障,但如何让农民在产业发展中获得更大的利润?在调研中,特派团发现当地种植柑橘晚熟品种单一,面积较少,品质不佳,产量也不高。经过商议,提出可发展“沃柑”,一种由以色列研发、西南大学选育而成的晚熟型杂交柑橘品种。此品种从成熟期的1-2月可以采收上市,最长可以到5月。既延长了采收期还能错峰出售,对于种植户来说经济价值更高。而且沃柑比起云阳县当时常见的夏橙,产量更高、口感更好。他还了解到,在其他地区,沃柑也正作为优质品种得到大量推广,口碑不错,例如在云南,沃柑就曾经卖出38元一斤的高价。而当地发展较少,建议进行发展。一时之间,各大柑橘种植园都种上了新品种,沃柑的高产量、优品质为当地种植户带去了更高的利润,老百姓的脸上也都挂满了笑容。

通过特派团的努力,截至2017年底,云阳县柑橘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优质晚熟柑橘标准化果园20万亩,柑橘产业涉及26个乡镇(街道)、183个行政村、1588个社。柑橘产业已成为该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云阳县也成功跻身重庆市柑橘产业生产重点县,三峡库区晚熟柑橘生产大县。预计到2020年该县柑橘进入盛产期后,柑橘总产量将达30万吨以上、综合产值将达15亿元以上,人均增收4500元以上,可以实现“八(个)月采鲜果,好果有好价”的良好市场效应。

有了这些丰硕的成果,陈文银又开始思考如何让技术在农村大地上生根发芽,让更多人享受技术红利。为此陈文银带领北碚区政协科协界别小组成员前往多地开展农业知识科普讲座。组建团队凝聚更多科技力量,引进新品种提高产业收益,传播知识技术服务农业生产生活……陈文银带领着科技特派团奔走在脱贫致富的乡村路上,让科技的力量在广大的农村大地上生根发芽。

“我现在就想着怎么通过科技特派团把已有的扶贫产业做大做强,让扶贫从‘输血’变成‘造血’。”陈文银说,为科技扶贫、乡村振兴,他将继续跑下去。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