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沉睡”的资源
涪陵区重点协商“优化公共文化供给”
本报讯 “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城区书院、24小时书吧及乡镇大书房建设等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有了新拓展”“区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及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在全市率先试点并取得新突破;出台基层文化服务标准,基层文化服务工作逐步规范,更好落地落实;包括区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美术馆在内的一批重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提档升级,街道(乡镇)文服中心(站)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公共文化权益”……
近日,涪陵区政协常委、部分委员、区级有关部门负责人齐聚一堂,一场关于优化公共文化供给的专题协商活动正在进行。
涪陵区是全国文化先进区,也是全市公共文化设施较为健全的区县之一。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该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更好发挥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涪陵区政协将优化公共文化供给列为今年的重点协商课题。
“公共文化供给需要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而我区的文化产品生产还比较滞后,要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激发文化工作者的内生动力,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创作并推出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结合对该区美术馆、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区少儿图书馆以及江东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基层文化服务单位的调研情况,协商会议上,委员们你一言我一语,积极建言献策,将协商氛围推向高潮——
“国家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我们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必须依法行事,真正体现政府主导、社会推动、公众参与”;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必须依法在‘基本’和‘均等’上下功夫,基本保障必须保障到位才行” ;
“区图书馆、少儿馆、美术馆等单位不能止步于‘大楼之大’。要深挖潜力,深化改革,加大推介宣传,为更多的市民参与全民阅读活动、建设书香社会再立新功” ;
“区文旅委要会同乡镇街道,深入推进文化服务中心服务效能整治提升工作,着力解决好全覆盖问题,着力解决好‘资源沉睡’问题,着力解决好部分基层文化干部‘不专业、不专职、不专心’的问题,着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
“要进一步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经费预算,对免费开放的公共文化设施在补助上加大倾斜力度” ;
……
涪陵区政协主席徐志红强调,文化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区政府要更加重视文化事业的改革发展,着力补齐文化服务短板,优化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努力实现效能最大化。同时要文旅融合发展,充分挖掘涪陵区文化旅游资源,做到具象化、实体化、项目化,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裴在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