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为何难进“家门”
本报讯 “家庭医生数量太少,全区66万常住人口需求缺口太大”“服务项目范围不明确,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医生不敢开药”“宣传不到位,老百姓认可度不高”……
近日,渝中区政协邀请各方代表召开“家庭医生工作室推进情况”座谈会,面对代表们不留情面的“吐槽”,委员们陷入思考。
渝中区从2014年开始在全市率先推广“签约制”家庭健康管理服务,目前已有51个家庭医生工作团队,全区家庭医生服务签约人数15.73万人,签约率达到23.88%,但仍未完成整体签约率30%的目标,家庭医生似乎卡在了走进老百姓家门的“门槛”上。
“家庭医生可以提供哪些医疗服务项目没有明确,相关部门也没有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导致医生们在实际工作中处处受制。”南纪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黄静说道。
“上海2018年正式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制度,按照签约居民10元/月标准向家庭医生团队支付。”对此,区政协委员周琦建议效仿上海的做法,按照“医保+财政+个人”三方共同承担的模式,向家庭医生团队支付签约服务费。
“有的小区根本不让医生进去宣传,还有部分居民拿到我们的宣传单以为是小广告,看都不看就扔了。”“老百姓不认可我们,我们还得提供一些小礼品才能吸引居民来看病。”大坪和七星岗两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代表提到的实际操作中的尴尬,引发现场热烈讨论。
区政协教科卫体委主任王家荣认为,做好家庭医生宣传问题必须和城管、居委会和物管加强沟通配合,“能否探寻一种长效机制,减免家庭医生等公益类宣传的费用,或者干脆不收费。”他还建议利用政协经济界、教育界委员的资源优势,开展家庭医生进学校、进企业的宣传活动。
周琦委员则建议通过特色树品牌的方式加强家庭医生宣传,“家庭医生工作室可以结合自身专长,选准优势项目,打造品牌服务,以品牌特色服务促进家庭医生宣传,提高在老百姓中的口碑。”
“由于没有医保政策支持,‘家庭病床’和‘护理站’等一些好的做法都没有推广。”“医保没有覆盖,医生就不敢开药,老百姓获得实惠有限。”针对两路口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代表提出的问题,委员们建议可以先拓宽医保覆盖面,通过医保承担一部分费用,给予签约居民挂号费减免、住院享受更多报销、医疗费用报销倾斜等好处,让签约居民真正得到实惠。
应当明确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否纳入绩效考核,提高家庭医生团队工作积极性;可以面向家庭医生多开展一些进修培训,加大力度引进人才,特别是要多引进临床医学人才;要加强和三甲医院的沟通交流,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一道道对策,一条条建议,逐步推动着家庭医生服务走进渝中区千家万户。 (陶祥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