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桃村“造血”记
荣昌区河包镇核桃村是市级脱贫村,现有建档立卡脱贫户200户、647人,贫困户19户67人,当地村民世代以种植红薯为生。
产业发展不起来,脱贫成果如何巩固?这道难题一直困扰着当地干部群众。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核心工作,也是制约核桃村这个典型浅丘村庄发展的瓶颈。去年8月,荣昌区政协委员、区环保局污染防治科科长艾维忠作为驻村帮扶干部来到这里,力争通过产业扶贫让核桃村走上产业致富的光明大道。
种下“致富薯”
千年河包,百年粉条。在河包,户户种红薯,家家出粉条。
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2018年,河包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示范项目,大力发展粉条产业、推进三产融合发展,计划建设万亩红薯种植基地。“怎么才能把老行当干出新成果,让更多的农户受益?”这是艾维忠驻村后思考的第一件事。全镇28家粉条企业,光是每年淀粉需求量就有4万吨。核桃村能不能用好这个二产优势,围绕粉条产业发展一产种植呢?艾维忠和驻村工作队积极探寻把小红薯变成核桃村“致富薯”的路径——将现在的老品种换成产量更高、出粉率更高的品种,扩大农户增收致富的门路。
说干就干,艾维忠与村支两委一道,开始研究如何引进业主、如何引进优良品种。通过多方协调对接,他们采取“合作社+业主+农户”模式,去年9月成功引进重庆聚志公司到村流转整治土地1300亩,解决了253户农户(其中31户贫困户)撂荒地问题,并由西南大学薯类作物研究所作为技术指导,今年开始机械化连片种植“渝薯33”“渝薯50”1300亩,带动470余户农户种植1000亩。
“以前我家年年都种红薯,每亩地能够收2500斤鲜红薯、打375斤红薯淀粉。今年村里引进业主和西南大学带动我们种植高淀粉红薯,亩产鲜红薯能够达到3000斤,而且出粉率达到20%以上,起码多打300斤红薯淀粉,可以多卖1200元,收入要增加一半多,脱贫肯定没问题。”6社贫困户唐开辉笑得合不拢嘴。
说破嘴不如自己看
以前核桃村一直都是种植水稻、玉米、红薯、油菜四大传统作物,为什么不尝试其他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呢?这条思路在驻村工作队里引发讨论。
为此,艾维忠多次邀请重庆市农科院特作所、区土肥站、特经站的专家到村里实地调研,论证种植辣椒的可行性,还与荣昌区最大的调料制品企业椿林聚业食品公司需签了订单协议。“村里种的辣椒,公司保底价全部收购,机会真的很好。”艾维忠说。
“但要让农户放弃种了几辈子的红薯,改种以前没种过的辣椒,大家都很谨慎。”艾维忠说,“最初开社员大会动员的时候,大家积极性很高,临门一脚却又退缩了。”当时椿林公司计划预订800亩订单,核桃村的农户却迟迟动员不起来。那阵子,艾维忠与驻村工作队队员们天天走村入户,推广辣椒种植,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眼见为实,经过一番讨论,最终还是决定让村里的农户走出去看一看、听一听。”今年5月10日,驻村工作队带着2名党员代表和1名贫困户代表前往贵州遵义考察学习辣椒产业。在遵义汇川,机械化种植的辣椒基地映入眼帘,“原来生产可以这样做。”大开眼界的村民主动跟贵州当地的农户攀谈,详细了解辣椒种植的相关情况。“农户之间自己交流,没有假话,比我们说破嘴皮都强。”驻村工作队感觉这趟走得很值。
“10号去了贵州,11号回来就开始组织整治土地。”今年,200亩辣椒生长良好,油绿、红艳的辣椒在山头上光彩夺人。村里辣椒亩产达到了2500斤,企业保底回收价1.6元/斤,亩产值达到了4000元。这让种植户尝到了甜头,也让没有跟随发展的农户羡慕不已,现已有572户农户主动报名,明年辣椒种植可达800亩。
“除了辣椒,我们还在村里推行其他经济效益更高的农作物。目前我们与重庆市农科院、市畜科院、市农技推广总站构建了科技帮扶结对,技术上是不用愁了。” 艾维忠兴奋地介绍道,该村已种植秋季马铃薯300亩、菜用油菜300亩、豌豆等杂粮300亩,发展柑橘园林下养鸡200亩,各个项目到了春节就可以全面见效,让广大农户过一个富裕的春节。
“下一步,我们将采取精准帮扶措施,更加具体地针对每家每户的情况,鼓励发展种养业,增加村民收入。到2020年,我们核桃村肯定能够达到稳定脱贫,让老百姓真正过上小康生活。”艾维忠对核桃村的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