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谈——我们的“双城记”
“双城记”怎么唱?委员有话说
新年伊始,中央“画”了一个双城经济圈,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呼之欲出!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次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定位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是新的重大历史机遇,弥补了西部区域经济联动的空缺,必将对成渝地区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参加两会的政协委员们难掩心中的激动,纷纷表示:双城经济圈锁定成渝地区未来发展方向,成渝地区深化合作,必将为全国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推动成渝间带状区域发展
刘祥全(永川区政协主席)
成渝城市群,是以成都、重庆主城区为带动的双核城市群,空间上成哑铃型。两个核心之间的带状区域,可以同时接受成都和重庆主城区的辐射和带动,而且地形地貌好,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大,城镇化、工业化潜力巨大,应该成为两省市协力推动的重点发展地区。
对于重庆市而言,在推动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中,应该将渝西地区的发展摆在突出位置,重点进行战略布局。接下来,应在这一区域着力构建层次清晰的交通网络,加快建设大卫星城市和大制造业基地,有重点地配置建设用地、重大项目、金融、人才等四大资源。 (邓永宏/文 张异/图)
找准定位互鉴互补
严奉勇(丰都县司法局局长)
中央提出“双城经济圈”,对于重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两地都要认真分析各自的优势,加强优势产业合作,提升生产要素的良性互动、流动。从人才、交通、文化、旅游等各方面互鉴互补,共同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就重庆方面而言,要充分找准自身定位,扬长避短,才能把握住这一次发展机遇。首先要充分发挥重庆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区位优势,加快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交通运输枢纽建设、物流设施建设等。其次重庆作为网红城市,可以大力挖掘和发挥旅游资源来推动发展。 (阳娟/文 秦杰/图)
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
夏 艺(涪陵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如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这个新名词传得如火如荼,各行各业都在热议。我认为涪陵区不仅是渝东南中心城市,更是成渝经济区东部中心城区,对内和对外的衔接作用很大,其潜力和综合发展价值都很高。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做到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唱好“双城记”。 (吴波/文 王加喜/图)
为双城培养人才
张 媛(重庆市审计中心主任)
21世纪,人才最重要。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势必对成渝地区的人才一体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如何突破人才“瓶颈”?我认为在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方面要更全面、更用力,积极引导高校和企业参与进来、行动起来。建议把人才计划提上议事日程,面对不同领域的人才,要分批次、分年龄、分行业、分区域培养。各级管理者要承担起更高的责任,心中筑牢培养意识,让广大人才有更广阔的平台和空间,以此服务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整个西部的高质量发展。 (吴波/文 王加喜/图)
让“高速”公路串珠成链
蒲 原(重庆腾戊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党中央“双城经济圈”的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为构建成渝地区高速公路旅游经济带提供了大好机遇。川渝两地地缘相接、人缘相连、文缘相融,可凭借旅游资源丰富、经济活跃、骨干高速路网基本成型等优势,加快区域间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互。
面对“两头大、中间小”、成渝双城以外的次级城市发育不良、高速公路旅游经济带缺乏统筹等问题,建议建立健全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发展工作协调机制,破除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努力打造“最美”高速公路,让高速公路将各个景区珍珠串成“项链”,彰显和塑造地区廊道之美。 (蒋露露/文 秦杰/图)
思考“变脸”式发展
黄承锋(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新年伊始中央送给我们的“大礼包”,要兑现“大礼包”,就要做出更多新思考。我认为,思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重庆要将其放在实现两个一百年、“两地”“两高”等更宏大更长远的目标中,不要简单复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圈建设模式,川渝地区要“变脸”式发展。首先在交通发展方面,促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布局挂钩,从综合交通角度思考如何调整交通运输结构,促进交通提质增效。其次,在社会发展方面,要进一步思考川渝社会资源要素如何更好流动、社会保障如何实现一体化等。 (黄笛森/文 吕文彬/图)
打造“双城”“双晒”新范例
程德安(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成渝地区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离不开在文旅融合上协同创新发展。重庆2019年的“晒文化、晒风景”活动成为文旅营销、经济美学的创新范例,我认为,视野可以更广阔,舞台可以再拓展,下一步要谋划怎样抓住双城经济圈建设契机,站在全局高度,推进两地文化产业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要统筹协调,整合资源,让两地共享山水风景、历史文化、旅游线路,携手“晒文化、晒风景”,共同打造西部文化高地。 (凌云/文 王加喜/图)
优势领域强强联手
刘小英(重庆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成渝经济圈是非常有重量的国家战略,国家在前期空间战略布局上除了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带,整个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急需要布局的就是成渝经济圈。我认为双方应该加强科技领域合作,目前双方都有科技先导技术,比如说重庆在医药制造、医药设备领域位于领先地位,而成都在医药研发和工艺技术上占有优势,两个城市应该加强技术输入输出联系,形成互补合作。同时在重庆和成都的交界地带也应该加强在经济、技术上的互动联系。建议为成渝经济圈发展制定出具体的发展目标和年度计划,形成一个立体式的联系发展体系,并根据目标和计划,每年进行考核检查。 (陈钰铃/文 吕文彬/图)
产业发展“一路向西”
钟 宁(中信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
“在成渝城市圈发展这件事情上,成都和重庆一直是一对欢喜冤家,竞争与合作并存。成都的产业体系一直沿着南北方向发展,重庆也几乎沿着南北方向发展,东西方向缺乏联通,就像重量级哑铃的中间只用一根钢丝相连。2017年成都正式宣布“东进”,2018年成都GDP1.8万亿元,成都平原经济区GDP占了整个四川省的61%。去年我攥写提案建议重庆一定要往西边走,只有向西走才能接触到这61%。未来成渝城市圈潜力巨大,为了实现更好发展,建议不断夯实制造业,加快培育新动能,完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陈钰铃/文 吕文彬/图)
资源互补对标学习是关键
张 舰(重庆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理事长)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我认为,资源互补、对标学习先进经验是关键。
国家信息技术服务标准(简称ITSS)是IT行业最具权威的国家标准。为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市应该尽快出台对于ITSS标准体系的资金鼓励制度。建议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设立ITSS扶持资金,并列入常态补助项目,扶持方向应包括ITSS咨询设计、运行维护、云计算服务能力等标准内容。 (凌云/文 王加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