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聚力再出发 共赴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吕文彬 摄
王加喜 摄
张异 摄
秦杰 摄
1月11日、12日下午,参加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的委员们协商讨论了政府工作报告、计划和财政报告,唱好“双城记”,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彰显山城江城特色、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热点词汇频频刷新,履职热情持续高涨。
委员们纷纷表示,将继续围绕中心积极协商议政,务实建言献策,广泛凝聚共识,为努力助推重庆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画出最大同心圆、汇聚最强正能量,展现新时代政协委员的新担当、新作为!
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分别参加了分组讨论。
以文化力量滋养城市之魂
本报讯 (记者 凌云) “去年说的那些事,今年还在不在?”第一个发言的刘光宇委员声若洪钟,一语道破这一组委员共同的关切。1月11日下午,文化艺术、新闻出版界别小组讨论现场,照例和往年一样,自始至终充满激情澎湃的热烈气氛。
委员们反复研读着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的“十大重点工作”中寻找各自工作的着力点。对来自文艺院团的委员来说,最开心的莫过于在“完善城市文化功能”中,看到了梦想照进现实的曙光:规划建设长江文化艺术湾区,启动系列文化艺术场馆规划建设……“文化场馆的选址要充分考虑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等因素,以更好地服务群众。”刘光宇、赵婷等委员提出进一步建议。
“文化配套和大众需求匹配,这也是民生”,邹一兵委员附议道。他说,城市规划用地应尽量考虑将新华书店等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在城市中心繁华地段,“让每个文化设施都成为一道城市风景!”
看到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倡导全民阅读”的“那些事”还在,任竞委员很高兴,但言及重庆“书香没有火锅香”的现象,他又很是担忧。他建议,建设“书香重庆”要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应有具体的项目支撑,“24小时城市书房应在大街小巷遍地开花,让群众充分享受公共文化的浸润。”
“十大重点工作中有四个方面涉及到了文化”,谭小兵委员也现场“抠”起了字眼。他最关注的是在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中,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要促进生态康养、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建设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这应当和建设武陵山区(渝东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结合起来,促进渝东南建设好文化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文化生态保护体系。”
让民生经济更有温度
本报讯 (记者 邓永宏) “虽然大家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都很熟悉了,但我还是想把这段给大家读一下。”1月24日下午,在民建界别的小组讨论会上,翁振杰委员沉稳的语调中流露出兴奋。不出所料,他把报告中“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这段读了出来,并贴切、精炼地表达了体会“顺应、推进、有机、高效……”作为重庆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翁振杰还在报告上“围绕建设立足西部、面向东盟的内陆国际金融中心”这句旁边,写下一个“好”字,并划下了三个感叹号,激动心情可见一斑。
“建设‘劳动港湾’,让劳动者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饭凉能加热。”张睿委员深为报告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动,作为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参与着、亲历着报告提到的构建山城步道等山城品牌、传统风貌街区保护等工作,在她看来,城市的有机更新,就是在为市民创造高品质的生活。
“思想政治高站位、工作展现重庆味、行文流畅很精彩、仔细品读有滋味、深学彻悟加笃行、贡献力量和智慧。”罗朝友委员这几句讲感受表态度的顺口溜一说完,掌声就响了起来。作为永川区工商联主席,他表示更关心的是民营经济怎么集聚产业,将围绕如何更好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言献策。
共绘科学城建设蓝图
本报讯 (记者 陈钰铃) “这份政府工作报告,昨天我就已经认真研读了好几遍。报告振奋人心,其中特别提到了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1月11日,在科协、社会科学小组讨论会现场,李敬委员的这句开场白,拉开了此次讨论的序幕。
唐伯明委员接过话头,“虽然未来我市经济发展下行压力较大,但我们也应该保持信心。”在唐伯明委员看来,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大量关于2020年经济发展的谋篇布局,重庆作为内陆开放高地的战略性地位也为其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在厘清思路之后,下一步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就在昨天,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我市有12个科技项目获奖,这就说明我市有实现创新发展的智慧动力。因此我建议要进一步打造重庆智库,加快我市科学城建设。”
唐伯明委员的一席话引起了陈全委员的共鸣,他拿过话筒激动地说道,“对,我们应该对未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保持信心。”他翻开自己的笔记本,那上面记录着他挑灯夜战撰写的助力我市经济发展的建议。“抓住成渝经济圈建设的机遇,加强两地战略协同,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及时研究脱贫攻坚战之后可能存在的返贫问题,增强我市扶贫造血能力。”……话音未落,又有几名委员提出附议,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也就在这同声建言中愈发坚定。
让人才近悦远来
本报讯 (记者 程 颖) “政府工作报告里关于集聚创新人才的工作部署让人眼前一亮,令人振奋!”1月11日,在雾都宾馆第27小组讨论现场,庄小霈委员由衷地感叹道。庄小霈回忆起去年参加两会自己曾讲到创新发展是靠人才配额才能取得成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增加了这部分内容,而且还写得很详细,“我非常开心,政府真的听到了委员们的心声。”他还建议人才引进计划应该和大学合力开展,这样才能走得更快更远。
“满足感十足!”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集聚创新人才,引起了袁松山委员的共鸣。他接过话筒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强化人才激励,设立‘重庆市杰出英才奖’,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等措施极具前瞻性和针对性。在他看来,重庆除了发展经济外,还要做好人才储备和发展,为此他建议要科学引进外资人才,促进重庆人才结构的国际化;加强对本地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提供人才交流发展的平台和机遇,健全人才体系,助力提升人才创造价值。
董凤涛委员则把目光投向了当前的华人华侨回流潮,“我觉得重庆可以更好发力吸引他们来渝发展,现在一流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除了资金和贷款方面,政府也可以从优化市场环境方面入手,搭建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