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老王
老王名叫王成志,是渝北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的一位民警。从外表看,老王一点也不老,甚至有人还说他像高中生。
手机上的“微信运动”记录,老王每天的运动量都在10000步以上,今天显示的是16849步。这既是他步行的记录,也是他工作的距离。
在渝北辖区,有9个检测站,最远的方家沟检测站,在重庆渝北与四川邻水交界的华蓥山脚下,直线距离约90公里。每隔一天,老王就要背着照相机、录像机、手提电脑等采访设备,逐个检测站跑一遍。专家反复强调要少外出,少去人员集中场所。但抗疫路上,作为人民警察,老王没有退路,只有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从大年初一开始,他天天都风里来雨里去,在户外一线奔忙。白天不是陪领导下基层检查,送媒体记者去现场采访,就是他一人单打独斗。从广州暨南大学新闻系毕业之后,他宣传讴歌了包括杨雪峰在内的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而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其中之一啊!
白天忙了,晚上还不能轻松。现在已经是晚上8点16分了,老王还在办公室里写通讯、简报,向媒体发稿,联系次日采访事宜。今天他已经工作近12个小时了,这是常态。尤其是冠状病毒来袭之后,他几乎天天如此。从抗疫至今,新华社、法制日报、华龙网和长安网等媒体先后采用了他写的新闻、特写和通讯等稿件21篇,局域网刊登新闻、简讯和图片等48条(张),市、区电视台录用现场采访视频6次。
“老王简直就是一个拼命三郎。”曾经,不只一位专业媒体人这样说过他。
在单位里,老王负责宣传工作。今年7月,满打满算老王应该56岁了。像他这个年龄还继续耍着笔杆子的宣传干事,在全市公安系统没有第二个。至于每年的上稿率、上稿级别和出版了《红尘姻缘》《刀尖上跳舞的人》等四部纪实文学专著,更是无人能及。
2月2日那天,老王去“杨雪峰大队”采访结束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饭菜在接近零度的气温中,已经快成冰渣了。同事们说拿去热热。饿得前胸贴后背的老王一边说“饭冷肚子热”,一边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晚上回到家里,仍然是冷锅冷灶。儿子在公司要组织隔离、到汽车站轨道站检查、写情况通报,每天早出晚归。妻子要忙街道文化站老年服务中心那一摊子事,妻儿有时回得比老王还晚。街上的餐馆都关门了,晚饭咋办?老王就自己弄了碗不咸不淡的面条应付了事。
其实,写文章,只是老王的工作之一,他还要与其他民警一样,上高峰、查违章、守卡点。一上岗就是24小时。深夜里,冷雨扑面,寒风刺骨,实在不行了,就猫进车里避避。当一听到汽车引擎声之后,又得马上去检查、登记、发放宣传资料、讲解防疫知识。整夜里,从头至脚都是冰凉的、僵硬的。
按要求,夜班人员次日可以补休。近一个月来,老王都没有完整地休息一天。老王也是人,他不是不想休息,而是同事们的事迹让他太感动了。如交巡警支队两路大队副大队长肖丹,春节前带着妻子女儿正在北海旅游过节,当接到停休抗疫的通知之后,两人抱上熟睡的女儿,连夜赶回重庆。还有,大年三十那天晚上,是中国人吃团圆饭的时候,可是,远在奉节县、10岁的小希的父母却不在她身边。他们都是警察,都在守卡防疫第一线。“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呀?我好想你们……”在视频通话中,小希的母亲宦图荣落泪了,老王也落泪了。
那天,老王有点感冒,还有点拉肚子,妻子嘱他早点回家去看医生。老王采访完之后一直控制不住情绪,抹着眼泪,直到完成通讯《抗疫路上的眼泪》之后,心情才稍有平复,踏上回家的路。至于自己的病痛,他早已忘记了。
大年初一,一家人好不容易才凑齐,妻子说去买点菜弄顿汤锅热闹热闹。可是,汤锅还没开锅,老王便提着相机冲出了家门。他接到电话,说57岁的老民警龙强感冒了,还坚决要求上岗守卡,并去了条件最艰苦的方家沟检测站。每当听到这样的消息,老王就像士兵听到了冲锋号,奋不顾身地冲向阵地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