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脱贫“永动机”
通讯员 陈 颖
“我想打造一款脱贫‘永动机’!”4月20日天刚亮,涪陵区政协委员、石沱镇千秋村党支部副书记刘薇薇就用一句话将整个涪陵区政协社法委工作群“炸”醒了。
早在新冠疫情最吃紧的2月初,刘薇薇便以涪陵区乡镇街道“网销农产品第一人”的身份在区政协社法委工作群中一炮而红。她的“微微土货馆”在封村、封路的第一时间开张营业,利用微信等平台,抢抓先机建立起农产品网络直销供应链,如火如荼的销售盛况不仅让农户笑开了颜,也让工作群里的领导和委员们频频点赞。
时至四月,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各种农产品的常规供应链正逐步恢复正常。千秋村的网销会受到冲击吗?刘薇薇胸有成竹:“乡村之窗”社区平台,就是这款脱贫“永动机”的核心动力。年初她向区政协五届四次全会提交的提案——《关于以社区集市链接乡村之窗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是这个85后妹子的造梦企划书。“现在的扶贫项目对补贴、扶持的依赖度过高,缺少维系自身运转的内动力,扶得了一时,扶不了一世。”“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内动力,依托市场经济本身才是解决农民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她建议借鉴北京慈善超市模式,打造“乡村之窗”社区平台,链接村与社区、居民与村民,让生态农产品进城,拉动社区资源返乡二次消费和投资。而疫情期间的网络卖菜不过是造梦过程中一次小小的“试水”。
她想要的远不止于此。
“我想让它更有厚度,为扶贫托底!”工作中遇到的一幕让刘薇薇每每想起都觉酸楚。那一天,70多岁的村民陈大爷喘着粗气将一袋土鸡蛋小心冀冀地递到村委会服务台上,对她说:“刘书记,听说你们在帮忙卖菜,我一路跑来的。我年龄大了,病也多,只会养点鸡、种点菜……”
依靠市场机制为缺少劳动力和技术的农户托底销售是刘薇薇打造“乡村之窗”的初心所在,但践行起来却并不简单。涪陵区大部分乡镇街道都已构建起自己的网销渠道,无论种类还是价格,千秋村都不占优势。“微信群里不好销,我就铺进社区、超市;区里不好销,我就到市里去销!”凭着这股倔劲,她找到区关工委为项目挂帅,区民政局也愿意助力并表示立即纳入议事日程,全力推进千秋村农产品在社区布点。
“我想让它更有温度,为成长助航!”“乡村之窗”之“礼物漂流记”活动也应运而生。在刘薇薇的牵线搭桥下,重庆主城龙湖水晶郦城、鲁能星城社区与涪陵区千秋村、城口县仓房村首发对接。80名城市孩子用闲置的二手玩具、课外书本与68名留守儿童家里富余的土豆、手工糍粑等农副产品漂流互换,用平等互助的形式细心呵护留守儿童的自尊心,帮助其自信、健康、有尊严地成长,点亮农村的明天。
下一步,她还将在广度和深度上大作文章,通过农校对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深化农企对接,推出“乡村之窗”之生态课堂、乡村好食等子项目,双向导流,逐步形成乡村综合产业集群,吸引更多的人走进农村,留在农村,共建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