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简称《意见》)发布。这份《意见》为推动西部发展提出了36项重磅举措,涉及创新能力、产业发展、能源供给、交通物流、对外开放、生态保护等多方面。如何利用好这一重大政策利好,进一步加强西部陆海新通道统筹协调力度,助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全国两会期间,住渝全国政协委员就此展开了热议。
张 玲:做实省际合作完善运营管理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常委、重庆市委会主委
近日,中央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对重庆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近年来,重庆市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立足“四个优势”,发挥“三个作用”,积极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制定了《重庆市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未来5年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但由于相关多层级工作机制不健全,对西部陆海新通道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为此,建议:
首先,需继续做实省际合作机制。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省际协商联席会议。尽快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加强对通道建设区域合作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推进实施,建立与国家部委的信息联络渠道,共同争取国家层面政策支持。
同时,要创新通道运营管理机制。按照统一品牌、统一规则、统一运作原则,打造跨区域综合运营平台,争取实现多省共建。广泛集中区域物流需求,对接市场供给资源,加快信息互联互通;加强业务对接,加快资产整合,逐步形成统一的干线整体平台;统筹铁海联运、铁路联运、公路联运等各种服务产品架构,以及点对点设计安排,形成平台化统一服务。
此外,还需完善通道国际合作机制。加紧编制《陆海新通道国际合作规划》,拓展与东盟各国合作,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鼓励重庆企业参与境外产业园区建设,建立加工和集采中心;进一步探索建立金融服务、航空产业、交通物流、信息通信等重点合作示范区,推进跨境融资通道、多式联运示范基地、智慧物流等重点项目,引导和支持新加坡企业在渝投资兴业。
王济光:优化空间布局促进良性运作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委员、对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主任
去年8月,国家出台《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广大西部地区立即行动,积极推动相关重点任务加快落实,共同推动新通道高质量建设。从总体规划实施情况来看,目前已经取得多方面的成果。但仍然在国家协调、地方协作、国际合作等方面存在短板,交通运输瓶颈明显、物流成本偏高、竞争能力不强等问题较为突出,有效产业支撑不够、通关便利化水平有待提升。
为此,建议:
推动国家、地方和国际三层互动机制体系良性运作。一是强化总体规划实施的整体驱动和国家协调机制的统领作用。在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中,建立明确相关工作成效反馈和督查机制,统筹推动重大事项,及时协调解决卡脖子问题。二是完善省际跨区域协作机制。拓展通道辐射范围,提高通道运行效率。三是加强与通道沿线国家多双边磋商。
通过完善通道沿线基础设施、拓宽资金渠道、延伸新通道内涵和外延,加快优化空间布局,构建系统性政策支持体系和外向型产业体系。重点疏通沿线铁路运力趋于饱和、出海港口航道航线不足等基础设施运营瓶颈;尽快启动渝黔铁路、广西钦州港提档升级工程;利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机构,在规定业务范围内支持新通道枢纽节点建设;把建设内容从单纯的物流、基础设施等“硬联通”建设,扩展到数据、金融等领域“软联通”综合建设。
此外,还要完善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营模式,提高协调联动机制的区域协同性和通道服务方式的务实有效性。创新通道合作模式,共同探索创设“飞地园区”和构建新通道利益共同体等。
涂建华:抓住机遇融入用好“黄金脉络”
住渝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常委,重庆市工商联主席,隆鑫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西部陆海新通道为西部省市民营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战略性机遇。民营制造业要牢牢把握,主动对接,结成产业集群,融入用好新通道“黄金脉络”,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将为西部地区民营制造业“走出去”“请进来”、获得国际先进技术和配套资源提供便利,也为相关企业在东盟等地建厂、投资、兴业,寻求更大的国际机遇创造条件。越来越多的重庆乃至西部地区民营制造业致力于外向型发展,不但出口产品,也外购零配件。新通道将降低物流成本,为更高效外向型发展创造条件。新通道的建设还将促进重庆与沿海乃至国际先进企业在数字化生产方面的交流合作,为民企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民营制造业如何结成产业集群,更好地融入和用好新通道“黄金脉络”?
西部省市民营制造企业要认识机遇,用好机遇,及早对接相关产业政策,结合自身优势和条件,扩大产品和服务的外向化比重,利用良好的物流便利、辐射效应和市场环境,积极投身“一带一路”、成渝双城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在更大的领域探索发展。同时,要认清差距,淘汰落后产能,整合团队、引进人才、革新设备、提升工艺,加强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使企业获得更高的竞争力,参与全球制造体系角逐。要摆脱各自为政的旧有模式,引入来自新加坡等东盟国家乃至更大范围的技术、资本、人力、信息等资源,结成有广泛力量参与的产业集群,共同抗御发展风险,形成多方合作共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