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0年06月1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副刊 清欢渡 羊耳坝索桥(外二首) 民主湖畔我的家(二) 街边小摊铺 咀嚼乡村的味道 识字的文盲母亲

版面翻页
副刊
03
清欢渡
□ 作者 谭德成

偎在云窝里,早观日出,晚采落霞。头枕着松山,望着夜空的星灯,听夜虫和青蛙鸣唱,还有露珠滑落的声响。

这儿是清欢渡。渡娘是土生土长的人,浑身透着脱俗的灵气,柔声细语,满世界的事儿装在脑子里,一山的草木和掌故润进了骨子里。也许是她早年挑着豆腐脑穿遍云间的初心未改,走起路来依旧裙摆生风。第二天一大早,她领我们踏着晨曦去问山,路上草丛湿漉漉的,树叶和松针遍地覆盖,垫在脚下松软绵密。遮天蔽日的树,茫茫无边的竹,在云雾和光影里荡漾。站在崖边俯瞰,风,从天而行,水,顺地而走,嘉陵江静悄悄地在山脚流过。意外地发现“一条石板路,千年金刚碑”的古村也坐落在江畔。渡娘告诉我们,这里是有传说的。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迦叶尊者到缙云山建寺时,前来助阵的金刚力士曾将一块巨石遗留于嘉陵江边,那巨石七米多高、两米多厚,状似一碑,直深入嘉陵江。这块巨石起初被当地居民称为“立石子”,后因唐人曾在此题“金刚”二字,“金刚碑”的地名便沿用至今。此地兴盛于清朝康熙年间,因煤炭而盛,因店铺而旺,因人文而兴,因码头而活。金刚碑溪河两岸半山腰,古树浓荫,各类依岸而建用石灰粉刷的石头墙、土墙、竹木夹壁房屋,还有不少残存下来,成了巴渝文化一抹亮丽的底色……

清欢渡是缙云山上一处原住民的家园,经过渡娘勤劳和智慧打造,创意为心灵的渡口。午后,看得见风景的书屋,浸润着泥土和山花的芳香,满满当当的人,或老或少,或男或女,只有翻动书页的声音。茶吧间,一壶禅意,缙云雨雾缭绕。有人从古刹归来话清幽;有人从贺龙、邓小平、刘伯承曾经的办公地回来,心心念念那段岁月;还有人在悠然间想到了李商隐造访缙云山夜雨而至的情景,默默地吟诵着“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千古诗篇。阳光棚与古树共生,斑斑驳驳的树影洒在地上,一对对情侣被松竹围绕,对视着阳光,坐看云涌,尽情地享受着“人间美味是清欢”。门前的草丘,生长着野趣,插秧体验,收割体验,分季呈现,逢年过节的糍粑、豆花,打磨不尽的乡愁,燃烧的烤架,升起乡间的烟火。

夜色里,更有浪漫清新的情调。云在青天,风在松间,清泉在石上流,大自然的声音缭绕在耳边。渡娘一身素衣飘逸在各色绣球花丛中,美得姑娘们挪不开脚步,静静地听她人生的故事、爱情的故事、清欢渡的故事。虽处大山深处,却独有人间别样夜色,春夜有花开、夏夜有蝉鸣、秋夜有松风、冬夜有雪飞……

渡娘引渡清欢,创意民宿,原住本色,耐人寻味的心语流淌清欢渡。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清欢渡,这个缙云山“长”出来的原生民宿,就是每个都市人心中向往的那个诗酒田园。

在这个离城市最近的美丽乡村里,你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真正体会世间最本真的欢愉,尽享人间最难得而最有味道的清欢。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