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0年07月14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关注 共建双城经济圈  推进川渝一体化

版面翻页
关注
02

共建双城经济圈 推进川渝一体化

巴蜀同根同脉,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按下启动键,两地的双向合作将愈发紧密。如何为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助力?7月8日,市政协开展“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协商,围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七个专题开展协商讨论。
委员建言、部门回应,“你来我往”、畅所欲言,在热烈的协商氛围中,委员们履职热情高涨,展现了协商民主的生动实践和生机活力。

 

交通基础设施:拉近你我彼此的距离

□ 本报记者   黎  赕

盛夏时节,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建设也是进展得如火如荼。如何唱好“双城记”,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7月8日,市政协五届十四次常委会会议第一专题组围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协商讨论。“国际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建设”“轨道交通建设”……与会常委们的这场“头脑风暴”让重庆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未来可期。


建设高铁融资平台

“近年来,重庆的高铁建设发展迅速,带来的变化也有目共睹,不过和其它地方相比依然有差距。”市政协常委、秀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天文首先把视线投到高铁建设上,建议加快渝湘高铁“黔江经秀山至吉首段”建设。
而面对高铁发展困境,包括融资难度大、基本农田和生态红线限于区县内平衡、审批手续难等问题,民进市委会副主委莫裕全建议要创新举措,比如打造大型高铁融资平台……
“建议在渝东南地区布局高铁建设,助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的经济发展”“布局‘四高铁三普铁’铁路走廊,打造潼南辐射型交通走廊”“高标准规划修建‘成遂广垫忠黔铁路’”……因地制宜,扎实做好高铁建设成为诸多常委热议的焦点。


打造轨道都市区

“建轨道就是建城市,力争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区’。”市政协专职常委陈义华认为市域铁路建设也要跟上。他说,市域铁路是承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的关键组成部分,现在以市域铁路为代表的轨道交通是中国城镇化步入都市圈时代的重要标志,但是目前仍有不少局限,“比如运行后,就发现某些轨道设计得太长,运行效率偏低,太耗时,导致很多人宁愿选择私家车。”建议高度重视线网规划,科学选择交通制式;加快启动市域铁路(市域快线)规划编制工作,完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提升“经济圈”互联互通水平。
重庆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黎德龙接过话头,“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解决高铁等重大长远问题,但也不能忽略解决身边日常可见的交通问题。”他直言,重庆道路有三个现象最明显:第一是墩墩(隔离墩)多,第二是桩桩(隔离桩)多,第三是球球(圆球路障)多。这导致主城区堵车越来越严重。他建议要打通影响重庆形象的重要交通节点,提升通行效率;提高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形象;学习成都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有益经验。


吸引人才发展交通

就如何打造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地位相匹配的交通基础设施,中冶赛迪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学文把着眼点放在交通、人才和产业的关系上,当务之急是加强城区之间、区县之间的轨道联动系统化,提高已有交通运行效率。“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首先应服务于产业发展,推动重庆经济外向发展。比如来旅游的人只在主城区逛逛,那带不来多少经济收入,想推动产业发展,要人来了之后,住得下、走得开。”而“走得开”的关键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他看来,发展交通,吸引人才,推动产业发展,是一个良性循环。
时间慢慢滑过,常委们热情高涨,“金点子”源源不断。“加快重庆货运机场建设”“依托万州港共同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议将北碚建设成为主城都市区北部综合交通枢纽,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构建四向联通的出行大通道”……
就常委们提出的意见建议,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和市交通局分别作出积极回应,并表示将加快推进项目进展,认真研究、落实、解决相应问题。专题协商会虽然暂时结束了,但步履不会停下,关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考还将一直持续。

 

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新“跃迁”

□ 本报记者   邓永宏

如何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7月8日,市政协五届第十四次常委会会议第二专题小组会上,10位常委与9位区县政协代表围绕金融、现代高效农业、旅游走廊、商贸经济等进行了远程联动协商。市政协主席王炯参加小组会。


共建共享金融中心

市政协常委、四川省银保监局局长陈育林第一个发言,他提出,重庆需要发挥区位优势、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内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大川渝协同,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唱好“双城记”。
川渝协同这个词用在陈育林身上,似乎再恰当不过,从重庆银保监局到四川银保监局,工作地点、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但重庆市政协常委的身份没变。
作为金融业的行家里手,陈育林正视差距:成渝两地金融业同质化竞争;金融结构“点”效应明显,“带”“网”效应弱化;现代金融门类较为缺乏;技术、数据等新型要素市场建设滞后;机构主体、市场、产品服务等方面互联互通程度低。
画面切入到江北区分会场,市政协委员、市金融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张洪铭建议,将江北嘴打造为金融中心建设的“先行先试区和集中承载地”,充分发挥现代金融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引领作用。他的构想是,强化江北区在金融中心建设中的定位、建设具有区域辐射力的江北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金融产品体系、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体系、建设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发展的金融创新体系、建设法治透明高效的金融生态体系。
金融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部分,与实体经济紧密联系、互相支撑,而不是孤立的、分割的。市政协常委、市总商会副会长张国祥希望,在成渝双核中心城市分别打造数字普惠金融产业园,融合当地及周边优势产业,以数字普惠金融为核心,加强产业链协同水平,形成体量更大的数字产业综合生态。


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巴蜀文化同根同源、异质互补、独树一帜,为旅游走廊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市政协常委、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李长明的一席话情真意切。他建议从三国文化、抗战文化、石刻文化、美食文化、红色文化、诗歌文化、山水文化等方面来打造特色旅游文化走廊。
市政协委员、渝中区政协主席陈大奎希望进一步挖掘重庆母城文化,促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比如发掘三星堆、武侯祠、“母城”古城墙遗址、成渝古道关口等关联项目,点对点规划“巴蜀文化精华游”线路。
远在巫溪分会场的县政协委员杨洲也不甘落后,提出巫溪作为渝陕鄂边区纵深开放门户,是渝东北“奉巫巫城”旅游金三角和“大三峡旅游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巴蜀文化旅游正当其时。


同心同向唱好“双城记”

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大家都有很多的话要说。
市政协常委、民革重庆市委专职副主委龚小雪呼吁,尽快形成成渝双城经济圈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庆方案,促进双城农业错位发展、协同互补。
万州政协常委、副主席丁坤林提出,万州可建设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
市政协常委、市台联会长许沛的思考是,如何深度挖掘丰富重庆夜经济内涵,扩大夜经济规模,提高夜经济消费层次和能级成为重庆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
耐心听完10位常委与9位区县政协代表的发言后,市经济信息委、市农业农村委、市商务委、市文化旅游委、市金融监管局的负责人简要说明了各自在唱好“双城记”中的种种努力,并对政协的建议作出回应。

 

协同创新发展:创新可感   未来可期

□ 本报记者   程  颖

成渝两地千年相依,文化同根同源,在新时代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依靠创新驱动为引擎。如何增强成渝两地协同创新发展能力,成为7月8日市政协五届十四次常委会会议第三专题小组热议的焦点。市政协主席王炯参加小组会。


焕发主体活力

“协同创新,首先得找准创新的主体是什么。”住渝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大学副校长温涛率先发言,他表示目前成渝两地政府高度重视、高校不断展开合作,如西南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正共同谋划西部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共建一批高水平联合实验室,“但是两地市场主体还未有效对接,还没‘热’起来。”为此,温涛建议政府部门引导市场主体参与到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来,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
说起市场主体,市政协常委、巴南区政协副主席温永学接过话头,他表示要从市场主体角度看问题,在确保政府标准、质量前提下减少、缩短审批时间,降低审批费用,以此优化并建立新的流程;转变部门职能,从审批转向监管。
作为民营企业家,市政协常委、重庆星河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裴小红分享了来自一线的真实感受,她表示为促进企业创新,相关部门做了很多工作,但在落地层面受到了很多制约,进而制约了人才发展。她建议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要以市场经济为核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西部知识产权运营的保护机制。


培育创新人才

专题小组讨论现场,王炯认真听取常委们的建言,手中的笔不停地在笔记本上记录,不时与常委们互动交流。
“刘雳宇委员,国家‘千人计划’在重庆发展怎么样?”王炯亲切地问道。
“在重庆,国家‘千人计划’目前近70人,随着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最近又发展了一些项目。”市政协常委、国家“千人计划”副秘书长、重庆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刘雳宇回答。
“在你看来,重庆人才流失的原因是什么?”当市政协常委、重庆邮电大学软件工程学院院长钱鹰担心重庆留不住人才时,王炯随之关切询问。
钱鹰表示,重庆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较好,中层次人才引进政策不足。他认为政策上要有协同支持,重视成渝双城的政策协同,他建议公租房对人才倾斜,给初中级人才提供3—5年的公租房倾斜政策,也可考虑在渝服务5—10年可平价购入公租房等长期固化人才落地的政策。
“重庆要利用相对低的房价优势并通过全国领先的人才战略吸引优秀人才,把重庆建成西部甚至全国人才聚集的高地。”市政协常委、中国电科重庆声光电公司26所研究员张巧云建议制定全国领先的人才战略吸引优秀人才,为技术专家提供干事平台,通过项目留人、待遇留人,充分调动人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市政协常委、重庆理工大学车辆工程学院院长胡远志看来,重庆师生大有可为。他建议从机制体制上充分发挥重庆100万师生的创造性,鼓励创新创业;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环境,政府建设的平台如检测平台、数据平台、高性能计算机平台等对企业和科研院所开放使用共享。
双城经济圈建设对重庆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市政协常委们通过视察、调研、考察等多种方式,为助力成渝两地协同创新发展献计献策。奈何会议时间有限,会议结束后,没发上言的常委和委员们将书面建言交给了工作人员。
“建议加快‘新基建’建设,共建公共服务平台,打造协同孵化平台;共同引育科技企业,加强创新人才协同,加强科技金融协作”
“共同打造成渝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力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前布局大科学装置和大科学工程,加快建设一流大学、一流院所、一流企业、一流学科”
……
一份份建言,凝聚着责任与担当,汇聚成一股股力量。为做好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建言者、助推着、实践者,委员们随时准备着、一直在路上……

 

国土空间布局:谱出悠扬空间乐章

□ 本报记者   秦  杰

“多唱‘融入之歌’,多弹‘协作之调’,多做‘发展之功’。”这是市政协五届第十四次常委会会议第四专题小组协商讨论时发出的美妙和声。
7月8日,第四专题小组围绕“优化国土空间布局”重点就协同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推动渝东南建设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等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协商。


将万达开建成“火车头”

“万达开地区既是国家‘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交汇点上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也是引领川东北、渝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市政协常委、市政协民宗委专职副主任谭净第一个发言,在他看来,创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具体行动,优化万达开示范区国土空间布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篇章。
“不仅要把合作关系建起来,还要把合作项目干起来、把合作产业联起来,共同向高质量发展迈进。”针对万达开示范区山地丘陵广布,大规模的规整平地较少,致使城镇建设规模均偏小,城镇对其他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等困难,谭净提出,万达开三地应利用创建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的难得机遇,重点推动万达开示范区内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内部区域之间生产专门化分工和协作,推动各类要素有序流动和高效集聚,协同打造“一区三极三带”城镇体系,以增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
听到“协作”与“集聚”两个关键词,市政协常委、渝中区发改委主任高琳表示认同,她认为产业聚集度高与充分协作极具优势,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垫脚石”。


让渝东南文旅“串点成线”

市政协常委、巴南区政协副主席彭朝友围绕渝东南地区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作了深入调研。
“作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重要组织部分,建设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意义重大,要统筹抓好文旅融合,并创新融合模式。要加快推进渝东南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他的话掷地有声。
在统筹抓好文旅融合方面,彭朝友建议全面研判区域内现有文化旅游资源,打好“人文、山水、民俗、乡村、生态”特色品牌,通过编制专项规划,把渝东南文旅融合发展做实做细,突出黔江民族民俗和黔中文化、石柱康养文化、秀山花灯和边城文化、酉阳土家族苗族文化、彭水蚩尤和盐丹文化、武隆喀斯特和白马仙女文化等。以“文化+”“旅游+”“互联网+”战略,推动文化、旅游与科技融合发展。
“渝东南建设要融入‘双城记’总体规划,统筹发展。”市政协常委、市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冉冉接过话来,有条不紊地介绍自己的调研成果。她建议,应组建渝东南文化旅游发展联合体,以实现政企联手、区县联合、市场联动,通过区域协作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品牌开创、市场拓展策略制定等。
“推动渝东南建设要建立高层次旅游人才队伍……”
“规划设立三峡新区要落实改革创新、绿色发展……”
参与专题小组协商的市政协常委积极建言献策,共谱双城经济圈建设乐章,努力为其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生态环境保护:让绿色铺满生活

□ 本报记者   吴  波

7月8日,在市政协五届十四次常委会会议专题分组协商讨论现场,第五专题组围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这一话题积极发言,提出建议。


垃圾分类从小做起

市政协常委、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梅忠智回顾了自己在日本的所见所闻。“他们国家儿童的环保意识非常好,都是从小培养的习惯。”梅忠智说,日本人甚至会把使用过的塑料袋,处理干净后又还给商铺,达到再次利用的目的。“当前我们如火如荼开展的‘垃圾分类’正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举措。”他建议家、校、社会三方联动,以教育促动学生,以学生带动家庭,以学校牵动社会,营造生态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同时,相关单位应积极探索,举一反三,号召更多的人自觉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中来。
从点带面、从小切口到大作用,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市政协常委、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原局长金若东的呼应。“垃圾分类还应该在公共机构全力推进。”金若东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活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各级公共机构应该做到垃圾分类设施设置标准化、宣传培训常态化、监督管理制度化,打赢打好生活垃圾分类的攻坚战、持久战,以点带面,引领全社会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


水资源保护区域共治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也离不开水资源的保障,总书记提出“推进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涪江、沱江等生态走廊(以下简称长江等生态走廊)建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定下了生态路径、绿色基调。
“市政协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安排,深入相关市级部门、北碚、合川、彭水等地,集中开展了‘加快长江等生态走廊建设’专题调研。”市政协常委、北碚区政府副区长王昱坦言,近年来,重庆、四川、贵州三省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比如,生态走廊建设缺乏统筹规划,且任务重、跨区域跨流域合作难度大,生态机制尚未建立。为此,他建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构建跨区域、跨流域、跨领域合作机制为抓手,在共规、共标、共建、共护、共治、共管、共责、共享上下功夫。同时,统筹做好“长江等生态走廊”规划引领、重点工程、系统治理、联防联控体制机制和协同发展机制。
“长江等生态走廊”专题调研也给市政协常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张睿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生态走廊建设研究方面,我局高度重视,将其作为编制《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行动方案》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她建议,从大气、水、土壤、固废、生态、监测、执法等多个方面对成渝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情况进行梳理,并把“长江等生态走廊” 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争取相关政策和资金的倾斜扶持。


宜居生活绿色优先

坚决扛起生态环保政治责任,努力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也是委员关注的焦点。“市委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明确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要加快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列席的市政协委员、云阳县政协主席赖建彬说,渝东北地区幅员面积3.39万平方公里,聚集全市近30%的人口,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优势明显,“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势在必行”。
“在三峡库区设立农业循环示范区、清洁能源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市政协常委、万州区政协副主席徐素环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深入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加强长江流域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两个小时的协商讨论,大家的发言直奔主题,没有客套,共同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献计出力。

 

体制机制创新:厚植发展的土壤

□ 本报记者   陈钰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事关两地发展、跨越省市界限的新尝试、新探索,面临着许多未知和挑战,如何规避风险、化解发展难题,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是基础,也是关键。7月8日,市政协五届十四次常委会会议第六专题组,围绕如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展开热烈讨论。


降费提速   打造四通八达交通网

“如何实现成渝两地‘一小时’通勤圈”“如何解决仍有一些区县没有动车经过的问题”“高铁票价能否降低”……协商会上,市政协常委、民盟市委会副主委张亚兴率先发言,一个个问题连珠炮似地蹦了出来,拉开了小组专题协商的序幕。
区域发展,交通先行。他认为,实现两地交通互联互通对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至关重要。交通的便利不仅能促进两地民间往来,增进川渝兄弟情,为两地的合作加温加热,更能为经济合作、人才交流、文化往来奠定坚实基础。
为此,张亚兴建议,在技术层面上争取实现高铁进一步提速增效,政府以财政补贴促进高铁票价降低,为密切两地交流往来提供现实可能。
“补贴交通运营是一项长期投入,目前市内不少交通线路都依靠补贴,但我们要将目光放得更加长远,川渝两地交通提速降费后,经济发展的机会也会接踵而来。”市政协常委、民进市委会秘书长罗挺对此十分赞同。他建议还要进一步增加川渝两地铁路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政务一体化   建立高效合作机制

川渝两地自古以来是一家,但随着重庆成为直辖市,两地在行政单位划分、职能部门设置上存在大量差异。这些差异导致两地有关单位在对口交流时存在阻碍。
“以铁路为例,重庆铁路由成都铁路局分管,这使得两地在交通规划建设中存在交流不对等的问题。我认为可以学习中国人民银行设立重庆营管部的做法,积极呼吁在重庆设立铁路直接管理机构,实现川渝两地部门有效对口、平等对接。”为此罗挺建议,加强顶层设计,积极向中央申请大区机构建设,创新体制机制。
“加强政务一体化是为两地工作做‘加法’。”市政协常委、重庆山外山血液净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光勇认为,两地在多项工作中审查标准的不同影响了经济要素的流通,建议川渝两地加强政务协同,实现资格互相认证。同时,为防止恶性竞争阻碍经济发展,高光勇还建议两地设立定期、定时的协调机制,在协商中解决分歧,实现更好更融洽的发展。


加强学习合作   促进两地共同发展

“重庆本地民企发展水平不高,开发区多而不强,建议学习成都相关经验,加快形成重庆本土产业集群,在良性竞争中促进西部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市政协常委、重庆千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定坎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指出,成都在产业园区、高新区建设中有大量优秀的经验做法值得学习,重庆应好好把握当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学习机会,提高自身发展水平。
除了产业园区建设经验丰富,近年来,成都在科技创新中作出的成绩同样引人注目。市政协常委、北碚区政协副主席李航指出,重庆当前科技产业发展空间小、限制多、成果少,可以在市场准入机制、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向成都学习。同时,他建议,“川渝两地可以共同研究,促进科技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为两地的科研发展提供肥沃土壤。”
“推进川渝毗邻地区发展示范区建设”“促进两地税务体制机制创新”“创新川渝两地文化交流机制,形成从上到下的交往热潮”……协商会上,一条条掷地有声的建议还在不断提出,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勾画出美好蓝图。

 

公共服务共享:“牵手”幸福生活

□ 本报记者   蒋露露

7月8日,市政协六楼会议室里,第七专题组的常委们围绕“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讨论热烈。或是行业人士、或是资深观察者、或是利益相关者……大家“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献出真知灼见。


重建共识,擦亮巴蜀文化品牌

众所周知,重庆和成都曾孕育出彼此相通又各自璀璨的“巴”文化和“蜀”文化,进而融合为“巴蜀文化”。“两者有同,也有异。”市政协常委,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陈若愚娓娓道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重庆和四川在文化上的差异,是千百年历史积淀而致,巴地民风彪悍,而蜀地则文风兴盛。”
“巴文化和蜀文化都很有个性,但各有特色。”说到两地文化的差异,市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委员、市委会副主委,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杨光认为,要加强两地民众文化共识的培育,而“文化融合是经济合作的润滑剂,重建两地巴蜀文化共识尤为紧迫”。
如何重建巴蜀文化共识?市政协常委、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周铁军提出,以“十四五”规划编制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契机,规划“巴蜀文化走廊”,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巴蜀文旅产业带,打造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联合设立‘巴蜀文学奖’‘巴蜀艺术奖’,扩大巴蜀文化品牌影响力、传播力。”市政协常委、永川区政协副主席、永川区文联主席钟代华建议。


深度互动,打造西部医学高地

“成都的华西医院闻名遐迩,有人千里迢迢去那儿看口腔溃疡。”此言一出,瞬间将大家的目光聚焦在成渝两地的医疗卫生建设上。市政协常委,重庆化医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平认为,成渝两地在医疗卫生方面各有优势,合作前景广阔。“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儿科在全国名列前茅,是整个西南地区的儿科疑难杂症治疗方面的佼佼者。”
市政协常委、大渡口区政协副主席、农工党大渡口区委会主委周进源认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充分认识到了医疗卫生水平的重要性,成渝两地在医疗卫生领域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提升两地医疗卫生水平,“让两地的老百姓享有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应打破行政区划的障碍,才有可能深度互动。”周进源建议,两地共同建设西部地区医学高地;同时,两地高校互相建分校,使人才流动起来;此外,建立共同卫生健康平台,打通数据共享等。“英雄所见略同”的王平说:“联合四川大学、西南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陆军军医大学等高校,以及成渝多家大型医院资源共同向国家申请成立西部医疗中心,积极提升成渝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四个打通,提升养老服务品质

“养老问题,年轻人没什么感受,我这个岁数的人感触特别深,可能明天就要拄拐棍,后天拐棍都握不稳了。”市政协常委、市国税局一级巡视员李永忠情深意切地说,“我们这一代人,一般都只有一个子女,现在面临着两个年轻人要养四个老人的情况,居家养老不是长久之计。”
面对目前养老领域的“9073”现象,即居家养老约占90%,社区养老约占7%,机构养老约占3%,委员们认为,成渝两地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现状,加上两地交往密切的历史和现实,合作发展养老服务业将惠及两地老年人群体及其家庭。
为此,市政协常委、迪马股份董事长、总裁罗韶颖提出了“四个打通”,包括:“养老服务人才的打通”,如人才培训,服务规范化等;“行业管理方面的打通”,如通过行业协会,建立和加强行业体系自律的机制;“成渝两地老人补贴经费的打通”,确保两地老人的养老补贴可以跟人落地,以及“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评估机制的打通”。
……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委员们依然兴致盎然地抛问题、提建议。“丰富公租房供应筹集方式”“建立成渝两地和市内师资交叉任职任教和资源共享机制”“两地共办体育赛事”“防止‘双城独大’‘中部塌陷’现象,从全域一体化发展角度着力推进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两个多小时的协商讨论委员们的诤言真策掷地有声。

 

 

(本版摄影 王加喜)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