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0年07月1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副刊 巴山亲戚 跟自己讲和 母城一角 汉字笔墨卷(组章) 玉米疯长

版面翻页
副刊
03
巴山亲戚
□ 作者 向求纬

这儿可能算得上大巴山腹地了,早年名曰巴山区,现在叫做巴山镇,离城口县城100多里路,离陕南的镇坪、岚皋却只有几十里,翻过界梁就是。一条任河在山里东绕西绕,绕到这儿就出县了、出省了。我于上个世纪60年代从江城万州来到这里,70年代在这里成家,成了巴山的女婿。

这儿当时有一万多人口,80%以上不姓陈就姓冉,外姓人少得很,睁眼见面全是转弯抹角的亲戚。我妻子姓陈,辈分在陈氏家族里中等偏低。陈、冉两姓打了几辈人的亲家,辈分不乱,门当户对,其间掉换亲、娃娃亲、对门亲有的是。真的叫门当户对啊,你的门挡不住风寒,我的户遮不住雨雪,大家都穷得叮当响,条件对等,开个亲通个婚谁也不亏欠谁。

记得我结婚的时候,找生产队借了点种子粮,加上两大撮箕红苕,到粮站供销社买了点菜油、猪肉和烟酒,就草草办了喜事。来送情吃酒的有数十人,一位姓陈的高山农民,依辈分该叫他哥哥的,挂礼簿时写了个“面饼一封”,吃了饭便匆匆离去。后来清理礼物的时候,才发现陈哥送的哪是什么面饼啊,是用红纸包着的十块萝卜片!

不过也没人怪他,那时巴山人全都穷呀。高山人家不必说了,以包谷洋芋红苕“三大坨”度日,不知“田米”(大米)为何物。我们河谷地带好歹有几块稻田,每年打的谷子全部交了公粮,只留一点在过年时能吃到一顿田米饭。机关上吃商品粮的脱产干部,对不起,也是麦面苞米,也只过年时每人供应两斤田米。

依我们“读书人”看来,巴山山高林密,禽飞兽走,水草丰美,物产众多,明摆着一个“聚宝盆”呀,怎么祖祖辈辈穷得这样厉害?不光我们这些山外来人纳闷,连山里人也百思不得其解。

那些年眼见得陈家冉家那些糊得鼻子眼睛都认不出来的光屁股娃娃,一堆一堆地在灰坑边爬,居然不知不觉地长大了。有些人进了学校,读了书,起先是只图认得到钱、认得到秤、认得到自己的名字,可读着读着来了兴趣,有少数“机灵点的”还考上了高中,读上了大学!根深蒂固的亲戚圈,在一个叫做“知识”的部位打开了突破口,后来和接下来的后来就一发而不可收了,仿佛这大山深处开始透进了光线,山里人眼里和心里都亮堂起来。

后来我调回了万州,但庞大的亲戚群大都还在巴山。有个妻侄儿考上了万州一所中专学校,课余生活由我们“代管”,学习提高后也有不错的就业机会给他,可这娃娃耍心大呀,不认真读书。他父母一气之下又将他送到部队上。咦,这一招还真管用,革命大熔炉把一块毛铁炼成了钢,后来他回到巴山创业,在巴山电站工地当上了运输队队长。

说起这巴山电站,那可不是一般的农村小水利工程。电站最大坝高155米,总蓄水库容3.154亿立方米,平均发电量4.498亿千瓦时,是全国首座折线型面板堆石坝电站哩!电站修在巴山镇,可算是将这巴山窎远处彻底搅醒了。巴山的陈姓人冉姓人外姓人,还有远处坪坝的人县城的人四川的人陕西的人,都呼隆呼隆地到这儿干活来了、修房来了、开店办企业来了,一时间把个巴山镇弄得热闹异常。库区蓄水淹没的高山野地,原先可是又瘦又薄又陡的峭壁荒坡,溜石皮皮呀,在石缝里种几棵庄稼也是天收一半人收一半,没多少利用价值。这下可好,国家修电站征用了林地,连同那些风雨无阻的茅草屋石瓦屋,赔偿了山民从来没见过的那么多钱,还组织农户搬下了山,在坝区建起了一条街两条街三条街……

家乡修起了大水库,公路通了好几条,还要修高速,交通也方便了,挣钱的门路多得很,好多我同辈的、下辈的在沿海一带打工的亲戚,都卷起被盖呼啦啦地回来了。我有个侄女婿,下海下得早,在东莞开了一家表带厂,吸引了大批巴山舅子老表去到他那里打工。后来这些人说不搞了,因为巴山兴起了大工程,交通配了套,还要搞旅游,家门口都能赚到钱了,回去又守老婆又带孩子又挣钱,沟里放牛两头吃,多好的事情!

问题还不止于此。巴山的亲戚太多了,过去了这么些年,后人们一茬一茬地长大了,到县城读书啊,买房啊;到万州读书啊,买房啊;到重庆读书啊,买房啊……一年一年,接连不断地有人来。

祖祖辈辈贫穷的日子大家都一起过来了,现在日子都好过了,又凑到城里来打个堆养个老带个儿孙,享享改革开放脱贫致富带来的甜蜜果实,又何尝不是一件幸事?哦,对了,那年来吃酒送“萝卜面饼”的陈哥,他的后人已经在万州给他买了一幢临江的花园洋房,上半辈子没见过长江的人,如今天天坐在阳台上,望着江水眯缝着老花眼养神哩!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