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中:多元文化打造“渝派”国际社区
本报讯 古朴典雅的商业建筑、比邻而居的国际大牌、鳞次栉比的高端住宅、特色风情街、国际文化墙……“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化龙桥正蝶变为集商务中心、时尚休闲、生态景观于一体的高档商务区。”近日,渝中区政协围绕完善国际社区配套服务召开专题协商会议,区民政局副局长李剑功向参会委员们介绍说,“随着未来国际学校、医院等配套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对外服务更加人性化,多元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必将吸引更多国际人士到化龙桥居住或工作。”
渝中区作为重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金融和商贸中心,外事资源富集,中外交往活动频繁,担负着建设西部地区国际交往核心承载区的重任,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据统计,目前工作、居住在化龙桥的外籍人士近500人,主要来自韩国、加拿大、马来西亚、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外国人听不懂中国话怎么办?医疗、教育问题怎么解决?……
针对这些实际问题,两年多来,渝中区政协持续着力,深入开展调研十余次,推动逐步形成了本地居民和外籍人士安居乐业、本土文化和外国文化相互交融的新型国际社区。
“在政协委员们的建议下,我们在辖区内设立了外籍人士服务站,新建了出入境办证厅,为中外居民办事提供方便。”化龙桥街道主任付云向参会委员们介绍,“我们正在逐步推广双语标识牌,制定国际社区双语服务手册,加强外语人才队伍建设,还和四川外国语大学合作实施外籍人士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探索多元化服务体系。”
“多元文化交流在国际社区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仅在2019年化龙桥街道就开展了中秋、新年等国际文化交流活动10余次。” 重庆(化龙桥)国际商务区开发建设委员会负责人柯苇接过话头,“未来我们将从丰富国际饮食元素、打造特色风情街入手,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的需求。”
据介绍,化龙桥国际社区还将开辟“国际化生活风尚区”“国际俱乐部”等交流场所,定期通过文化交流、艺术鉴赏、国学熏陶等沙龙活动,推动中外居民多元文化的交融,强化体验式国际文化交流。
“国际社区建设应以文化融合为基础,以配套服务为重点,以治理服务为关键。”渝中区政协主席陈大奎说道,“要加快形成具有全球化视野,彰显渝中特色、重庆特色的国际社区治理体系,助推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建设。” (陶祥飞 杨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