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共建经济圈 双向合力共发展
市政协五届十四次常委会会议“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协商大会发言摘登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7月9日,市政协五届十四次常委会会议开展“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点协商,委员们围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七个专题内容,作了大会发言,现摘录如下。
夏恩鹏常委──
以多式联运入手构建国际物流
从我市物流行业的现实情况来看,2017年和2018年,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分别达15.8%、15.3%,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远超同期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但成本高、资源消耗大的问题仍然突出。为此建议:
加快出入渝铁路大通道和多式联运物流大节点形成。加快推进渝昆、郑万、黔张常等各方向出入铁路大通道建设,通过增加成渝中欧、陆海新通道、渝蓉城际快运班列等谱系化产品,与成都各铁路物流中心共同形成西部最大物流场站集群。加快推进鱼嘴、团结村、小南垭、黄磏等1000至2000万吨级国际铁路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建设,与成都的城厢、龙泉驿、新兴镇、天府空港等既有或规划铁路物流中心形成联动。以涪陵龙头、万州新田水铁联运中心建设为样板,各区县重点建设若干500至1000万吨级铁路物流中心,加快布局无轨营业部、无水港、代理点,完善分拨配送中心功能,并为成都提供进出长江的港口。以重庆枢纽东环线、鱼嘴铁路物流中心等为基础,联合成都龙泉驿(经开区)汽车城铁路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共同建设成渝国际汽车产业物流集群。依托成渝等高速铁路和未来的高铁货运动车组,开行重庆与成都1小时达、周边省会4小时达、北上广深半日达的高铁快运班列,形成最快跨省快运网络。
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和建设要素保障。建立国际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及日常事务管理机制,强化铁路多式联运枢纽基地园区规划,支持铁路物流数字经济项目建设,建立与多式联运配套的共享交换系统,提升全程供应链效率。同时,建议市政府牵头联合四川省,会同国铁成都局集团公司,强力推进铁路多式联运“一单制”创新拓展。
董青常委代表市政协经济委员会——
加速打造优势产业增长极
统筹推进成渝地区优势产业整合有助于加快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形成我国第四个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为此建议:
强化推动两地优势产业整合的协调机制,成立产业协同发展推进小组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研究中心,争取国家在产业重大项目及资源布局上向成渝地区倾斜,在财税、金融、用地等方面加大对两地的支持力度。
全面形成成渝优势产业整合的规划引领,加快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同城化进程,打造世界级或全国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共同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含汽车)两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消费品、新材料、大健康三大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共同推动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西部金融中心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共建高产高效粮油、生猪、特色蔬菜三大保供产业带,柑橘(柠檬)、茶叶、中药材、调味品、乡村旅游五大特色产业带,创建成渝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推动产权交易所、农村土地交易所等跨区域合作互联,共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交易平台。建设统一的信用体系,探索联合授信。实行统一的商事制度、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区域内重点项目优先采购两地生产的重大技术装备产品。
共建共用成渝优势产业整合的发展平台,共建成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推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地,共同打造西部创新高地。
简支全委员代表南川区政协——
“三优禀赋”撬动大健康
南川具有“三优禀赋”,即区位条件优越、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优厚,是着力打造的“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南川是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宜居宜游宜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结构完备,森林康养、中医康养、运动康养、温泉康养等业态齐全。但与成渝地区核心区比较,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在设施配套、产业层次、开放能级等方面还有一定短板。为此建议:
高标准编制出台全市大健康产业发展相关规划和行动计划,引领我市大健康产业跑出加速度、实现大跨越。
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等为重点,出台财税、金融、用地、人才等专项支持保障政策。
统筹挖掘全市大健康产业的文化底蕴、发展成就、个性特色等,统一开展品牌包装、形象推广、市场营销。
重视基础设施。在基础设施方面,大力推进主城至四个同城化发展先行区的高铁、高速公路、城际铁路等连接通道建设,加快建设“一日生活圈”“1小时通勤圈”,积极打造成职住一体的主城产业和人口转移重要承接地。在生态保护方面,将四区全部纳入长江生态走廊主干支流保护体系。
杨清明常委──
数字经济为智慧城市发展赋能
成渝地区共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的建设目标主要在于共同开展智慧城市组群建设,打造高质量增长极。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加快构建铁路、航空、水运、公路等多种形式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加强包括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产业技术建设层面,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推动两地科技体制改革;在应用平台建设方面,积极引进和对接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数字产业龙头企业及重点项目落地,加快区域内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在综合服务提供方面,推广成渝地区内电子政务和数据共享,释放政府数据红利;在基础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优化交通网格,提速5G网络建设,实现其产业化、商用化,提供信息保障。
建议以数字产业化丰富成渝经济区的产业经济发展。制定数字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努力促成两地间科学城共建共享,形成西部内陆的数字经济平台,推行公共机构提供或购买的服务方式。
加快传统产业尤其是成渝两地传统优势产业的数字化转型,通过产业数字化创新与升级,助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特色数字产业链,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把握后疫情时代制造业及服务业发展方式深刻改变的时机,促进大数据智能化成为更多企业的选择;鼓励企业与两地数字技术科研院所建立日常联络机制,为智能科学研究、跨学科人才输送提供支撑。
出台有利于两地数字经济创新合作的金融服务政策,在项目、资金和职称评定、数据获取等方面为两地科研人员提供便利。加大两地数字经济创新合作发展的行业监管,确保两地数字经济合作的长期可持续和健康发展。
尹华川常委代表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
携手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区
当前,推动成渝地区开展“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面临底子不厚、活力不足、协同不够、保障不力等挑战,要把握“一带一路”倡议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叠加的历史机遇,为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提供强大动能。
形成“统一规划、分步推进、川渝协同、内外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共同编制专项规划,推动人才交流、联合创新、成果转移、支撑保障等实现政策协同。共同确定重点项目清单,建立定期会商制度,组建科技合作战略联盟,加强资源共享、注重经验分享、开展创新协同。在成渝地区布局建设技合作平台、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等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共建“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对接国家资源,统筹协调各技术转移机构、各服务中介机构。开展国际技术转移机构“量质齐增”行动,聚焦优势支柱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国际技术转移机构。鼓励设立海外站点,开展技术转移对接撮合。打通实体机构信息交流瓶颈,实现技术成果供需信息跨单位、跨区域、跨国家共享,打造云发布、云对接等技术转移新模式的服务载体。围绕特色效益农业、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与共建国家和地区特色优势科研机构打造一批联合实验室或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共同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集中展示“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先进成果,深入交流“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的模式与经验。积极引进世界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在成渝地区建立新型研发机构,与“一带一路”国家在两国或多国共建科技园区,鼓励有实力的科技企业孵化器进行全球布局。
任红常委代表九龙坡区政协──
实现民营经济优势互补
当前成渝地区民营经济协同发展面临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诸多挑战,建议加强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建设西部先进制造业基地目标,共同打造制造业集群。立足九龙坡与成华区比较优势,促进汽摩、装备、电子、材料等产业分工协作,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依托中铝高端制造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两地优势装备制造业企业及其产品、技术与优势资源有机结合。建立企业技术联盟,协同打造军民融合产业体系和军民科技系统创新体系,协同打造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等具有影响力的地域产业品牌。
打造科技协同创新高地,强化民营经济产业创新合作。依托两区辖区内高校、科研院资源,合作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推动电子科技大学与九龙坡区合作共建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抢抓西部科学城、成渝科创走廊建设等重大机遇,深度融入两地高新区建设发展。探索建立“双创”合作示范基地,打造“龙华杯”创新创业特色品牌。
建立多层次协调发展机制,强化民营企业交流合作。打破行政体制障碍“玻璃门槛”,通过产业分工与互补、合作与竞争来深化各城市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形成错位布局、优势互补的产业空间格局。拓宽民营企业投资的领域和区域,打破行业壁垒、消除行政阻碍。加快成渝地区市场监管一体化,建设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定期组织两地工商联、商会、行业协会开展对接活动,搭建企业家交流平台,举办好企业家沙龙、专题讲座、观摩交流等互访联谊活动。
但彦铮常委代表农工党重庆市委会──
“1+1+N”建设国家级医药大数据中心
医药健康大数据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举措的背景之下,重庆建立国家级医药大数据中心大有可为。
大数据中心数据来源于全国,服务全国客户,力争建设成为全国医保大数据中心、全国药品价格发现中心、全国医药创新指数发布中心、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大脑中枢,通过数据打通产业链、信息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医药数字经济高地,建成全国大数据产业发展典范。
建设“1+1+N”的组织形式。第一个“1”是组建一个混合所有制的企业,作为该中心运营的核心主体,既发挥国有资本、政府机构数据资源整合的能力,又发挥民营资本市场化运作的优势,打破数据获取的壁垒,充分发挥数据应用与开放的灵活性。第二个“1”是规划建设一个医药大数据产业园区,围绕医药大数据中心,布局产业链、信息链、服务链。“N”就是指聚集在医药大数据产业园区,支撑数据中心建设的N个机构或企业,进行医药大数据建设、应用和产业化,培育医药大数据龙头企业。
推行医药大数据中心建设的运营模式。建议该中心建设依托国家智慧医保实验室平台,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自负盈亏为主要原则。在前期立项、建设阶段,政府给予大力引导和支持,建立数据获取政策,推动数据共享;在数据应用开放阶段,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以需求为导向带动数据产品建设,真正实现存量数据资源转化为数据产品。
吴亚常委代表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
释放渝东南文旅融合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渝东南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重大项目强力推进、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管理服务加快提升。但也面临缺乏区域性文旅资源统筹开发利用规划等困扰。为此建议:
发挥区位优势,高标准制定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在完善现有的5A级景区的同时,选择一批4A级景区,丰富其内涵;培育一批文化氛围浓、吸引力强、服务优质的文旅融合小镇;打造一批高品位旅游特色村寨,成为文旅融合新业态和“武陵记忆”的主体。打通渝东南六区县与相邻区县交通瓶颈,构建景点景区之间完善的旅游交通系统,形成内畅外联的交通体系。
建立市级层面的领导协调机制,成立市领导为组长,市级相关部门和渝东南6区县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领导协调机构,统筹组织协调示范区建设。建立区域内六区县联动机制,同步推进示范区建设。
集中力量改善交通条件,加快渝东南地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渝东南地区的旅游航线布局,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挖掘近代著名革命活动家的历史,加大对渝东南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研究力度。加快秀山洪安边城旅游区、凤凰山花灯民俗文化旅游区等文旅融合项目的改造与提升。重点推进5G文旅创新基地、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和旅游区块链技术、先进数据库技术研发、智慧景区和文旅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做大市级旅游扶持专项基金盘子。制定出台吸引人才专项政策,大力引进创新型高素质旅游人才,提高导游人才综合素质。
乔宏常委代表市政协人资环建委员会──
“绣”出沿江生态绿带
近年来,重庆、四川、贵州三省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推进区域内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涪江、沱江等生态廊道(以下简称“长江等生态走廊”)建设?现提出以下建议:
立足自然资源禀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类生态要素规划。综合考虑生态廊道承载能力,统筹生态走廊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规划。着眼廊道带状空间,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水陆地生态走廊建设规划。
把实施“长江等生态走廊”建设重点工程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在成渝地区重点实施。因江、因地、因生态要素施策,严格生态立法,切实提升执法实效。
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加快生态堤防建设,增强水资源调蓄能力和防洪防汛安全保障能力。开展廊道沿岸工业园区、工业企业绿色循环化改造升级。加强沿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乡村环境治理及廊道沿岸非法采砂采矿、非法码头等岸线“四乱”整治。
协同推进跨区域跨流域的重点生态标准协调一致,探索建立“长江等生态走廊”“廊道长”机制。信息共享,加强全流域环境违法违规企业信息共监督。
创新建立生态要素市场交易机制,建立生态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建立多元化生态综合补偿机制,对生态廊道保护建设地区予以生态补偿。争取国家设立长江经济带(重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长江绿色发展银行,更好地担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责任。
赖建彬委员代表云阳县政协——
让城镇更加宜居宜业
渝东北地区幅员面积3.39万平方公里,聚集全市近30%的人口,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优势明显。但在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保障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和不足。为此建议:
着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目标定位,加快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示范区,推动市级和国家层面编制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规划、万开云板块“两地两中心一门户”规划以及生态文旅、大健康产业、绿色工业、生态农业、现代物流业专项规划。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三峡新区,构建一体化发展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贯通内畅外联大通道。渝东北地区离主城较远,山高坡陡,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建议加快推进渝万高铁、沿江高铁、成南达万高铁、渝东北旅游环线铁路等前期工作,积极谋划区域城际快速轨道交通。
支持渝东北重点布局大数据、大健康、大旅游等生态产业。打造“大三峡”世界级精品文旅品牌,开发生态文化产品和精品线路。建设柑橘、脆李、中药材等生态产业示范带。规划打造“三峡国际健康城”,建设一批高山避暑、生态运动等中高端生态康养和体育休闲基地。
推动跨区域合作办学,建设紧密型区域医疗共同体,重点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渝东北设分校、研究院和实训基地,支持三峡学院创建综合性应用型大学,支持建设渝东北临床医学中心、公共卫生应急医院、综合应急救援中心、渝东北数据灾备中心等。为建设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提供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
徐素环常委代表民盟重庆市委会──
激发“双城”治理新活力
对照中央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要素充分流动上还存在一些短板亟待弥补。为此建议:
改革推动,促进“双城”要素整体协同流动。中央成立统筹协调机构,对“双城”差异化定位,破除“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的瓶颈,形成“两马拉一车”的合力。共建“西部科学城”,联合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促进“双城”要素向心集聚流动。发挥“双引擎”带动作用,辐射带动中小城市发展。
融合带动,探索“行政区+经济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构建“双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逐步改善成渝地区“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状结构。城与乡“统筹”融合,促进城市的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向乡村流动。因地制宜引导“双城”、中小城市、乡村通过内部分工协作和配套衔接,实现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特色高效农业融合发展。推进成渝地区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造高密度、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合理布局城市功能,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衔接、相伴共生、融合重构,更大范围布局生产生活生态要素。
创新驱动,强化要素流动保障。探索有利于要素充分流动的财税协同机制,打造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的“试验田”。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清理修订阻碍各类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的政策法规。坚持“三个先行先试”,对符合国际惯例通行规则的制度设计先行先试,对国家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先行先试,对探索构建重大区域合作平台先行先试。
吴安常委代表市政协提案委员会——
推动主城都市区融合发展
发挥主城新区重要作用,推动主城都市区融合发展,对于促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加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产业能级相对较低、公共服务不够均衡等主要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推动同城化发展先行区与中心城区加速融合,发挥区位和产业优势,提升涪陵辐射带动“两群”、綦江—万盛联动黔北、永川辐射川南、合川辐射川东的能力。支持铜梁建立渝西生态共建环境共保示范区,潼南与四川遂宁共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大足与四川资阳共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荣昌与四川泸州、内江、自贡共建农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
协同推进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直通市外、境外高铁及城际铁路的规划和建设。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加密高速公路网络,加快主城都市区内部公交一体化及运营体系建设,实现都市区“一小时通勤”、相邻区“半小时通达”。统筹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构建各美其美的现代产业体系。提质发展国家高新区,升级工业园区,高起点承接制造业转移,形成各区各具特色、整体以“电子终端+汽摩和装备”为主导,消费品、材料、能源为支撑的产业集群体系,推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商贸服务体系。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推进教育、医疗资源共建共享。合力打造宜居宜游的高品质都市区。加强非遗保护,打造具有巴渝特色“渔樵耕读”的文旅产品。
陈廷剑委员代表大足区政协──
幸福共享公共服务
大足作为主城新区之一且是毗邻川东的桥头堡城市,有基础、有条件在推进渝西川东地区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中发挥作用。为此建议:
聚焦现代汽摩、智能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大力推进重庆报业集团、希望教育集团、中国水利电力建设集团等大项目进度,争取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高职院校。
加快产教融合,依托高职院校和经开区、工业园区、高新区等建设静脉产业园,促进渝西静脉产业发展。联合安岳、乐至等川东地区中职学校,组建职教集团,为渝西川东等地产业协作、产业落地强化人才支撑。
瞄准“重庆一三八”“成都四七九”等示范学校,引进优质初高中合作办学。组建基础教育联盟,建立教学研合作机制,实现“同上一堂课”。依托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利用大足石刻、钓鱼城、白鹤梁、陈毅故里、都江堰等文化资源,建立“研学旅行”合作机制。
用好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医大师”团队工作室等,与华西口腔医院共建特色牙科医疗联合体。依托大足区精神卫生中心和疾控中心资源优势,打造区域精神卫生中心和疾病预防中心。依托大足中药材资源,带动安岳、乐至、泸县等地规模化种植中药材,打造特色中医药高地。
挖掘大足石刻“慈善孝义廉”文化,川东等地酒文化、红色文化、观音民俗文化等,发展康养、栖居、文化养老新模式。以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试点为契机,将大足打造成区域性医养中心、复合型康养基地、栖居旅游基地、文化养老目的地。
史全波常委代表市侨联──
让人才“聚”过来“动”起来
近年来,成渝两地大力推行人才计划后,极大促进了人才回流,但从全国人才分布情况来看,成渝地区依然是人才聚集的“洼地”。如何实现信息高度共享,形成一个集成、优质、高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对于两地人才的流动和集聚有着重大意义。为此建议:
出台同城化发展政策,打通人才流动渠道。不断完善并切实抓好高层次人才来渝、来蓉发展子女就学问题;合理解决两地人才异地居住问题;实现两地同城办理有关业务。身份证、护照等遗失后异地可直接补办;两地社保、医保、公积金可异地缴存和使用;档案信息可异地查询调阅等。
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建立共享人才智库。共同争取院士工作站、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科技项目,实现人才资源共育共用。建立高校合作联盟,建立联合科研和成果转化联动机制,共建共享公共资源,共同提升两地高校人才技术水平。
打造成渝数字经济高地,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完善数字经济产业链,促进高新技术人才的高效集聚。加大科研成果转化投资,鼓励科研成果转化,推动科研成果市场化。优化两地营商环境。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市场一体化,统一两地公共资源交易数据标准,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引导企业优化员工薪资和人才培养,减少人才流失。
搭建各类服务平台,促进人才互动交流。两地应联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形成集聚人才的强大吸引力;建立两地医学、教育、信息技术、制造业、环保等各类人才互动交流平台,促进各领域、各行业人才间的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