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至,如何做好青少年假期安全防护备受社会各界关注。近日,重庆警方“平安课堂”走进重庆珊瑚初级中学,教授防溺水、交通安全、防不法侵害等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为孩子们的安全假期筑牢防线。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显示,溺水是造成伤害死亡的重要原因,在1至14岁年龄组伤害死亡原因中,溺水占比50%。就在上月下旬,我市潼南区刚发生一起令人扼腕叹息的8名小学生溺亡事故。作为潼南区中学教师,市政协委员米新生深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学校很重视学生安全教育,定期会组织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开展增强安全防护意识学习会。班主任再通过班会转达给学生。放假前,也会告知学生和家长假期安全注意事项。”米新生说,如今,不少家长安全意识在逐渐提高,愿意花时间和金钱锻炼孩子体能,增强面对意外风险的能力。
“学校和家长双方各自为孩子拉上了一条安全绳,但如何织起一张结实的保护网,还需要双方加强交流沟通、协作出力。”市政协委员、北碚区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王冬妮注意到,当前家长和学校之间缺少及时有效交流沟通的平台,无法对孩子的身心健康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学校的安全教育已经是老生常谈,但孩子在学校了解安全知识后,有没有谨记在心,老师无法跟进,家长也缺少平台与学校沟通,不能对孩子及时督导。”为此,她建议设立家长学院,搭建更畅通的家校共育平台。通过开设家长热线等方式,增强双方的教育意识,切实织牢安全教育防护网。
在市政协委员、民盟渝北区委会专职副主委左娅看来,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尤其要织好安全监管网,“乡村没有图书馆、少年宫等供孩子们玩耍的安全场所,更容易发生下河游泳一类的危险行为。”左娅建议,“既要由村镇干部、社会爱心志愿者等组成专门的责任小组,还要开放文化服务站、村委会图书室等地方,对留守儿童集中照顾监督,避免溺水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多年从事社会服务的民建会员、江津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左军也关注留守儿童的安全防护。他直言,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陪伴,只通过学校老师对安全教育进行简单宣讲,效果并不明显。怎样让安全防护知识扎根这些孩子们的脑海?左军认为,要转换教育方式,以更加亲切的姿态与孩子们交流。他介绍,自己所在的服务中心每年都会组织社工、志愿者进学校,通过案例演示、知识问答等形式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因此,他点赞重庆警方“平安课堂”,并建议全市其他社会服务机构安排社工带领爱心志愿者定期前往乡村关心、陪伴留守儿童,丰富他们的假期生活,从情感上弥补他们的心灵漏洞,减少留守儿童因孤独而合伙冒险、寻找刺激引发的悲剧,让社会的关爱为这张安全防护网拉上最后的紧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