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全国政协社法委围绕“‘十四五’规划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重点问题”召开网络视频调研会。设在北京的主会场和设在重庆市政协机关的分会场同频联动,我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委员代表和基层群众代表立足本职,为有效防范化解社会风险,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积极建言献策。
源头治理 防微杜渐
治理不如预防,而预防就要从源头抓起。大家认为,要重视源头治理,抓源头风险止于苗头。
“‘大事’、‘小事’和‘私事’并非绝对固定,三者之间可以相互转换。‘大事’处理好了可以化为‘小事’或’私事’。”南岸区南坪街道东路社区党委书记魏丽结合实践,介绍了该社区获得民政部创新成果奖并在南岸区全面推广实施的“三事分流”机制。“通过对‘私事’、‘小事’申请、办理、反馈、评价等过程的全周期管理,能及时掌握社区动态和各类不安定因素,做到突出矛盾纠纷超前排查、超前化解。”
源头治理离不开公共法律服务,要充分发挥法治对社会治理的引领、规范和保障作用。住渝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彭静表示,目前公共法律服务最大的短板就是知晓率和使用率不高。她建议,推广应用并健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动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提前防范;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广泛推广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内容和服务项目。同时,要全面推进并持续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动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自治化解”,杜绝因“小纠纷”演变为“大矛盾”。
“完善风险评估长效机制,确保矛盾风险隐患‘发现早’。”市高法院副院长王中伟介绍了我市法院的经验:牢固树立法院“无小事、无小案”意识,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贯穿法院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做好疏导化解工作,防止由小风险发展为大风险。同时,依法充分发挥审判职能,确保矛盾风险隐患“处置小”,始终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法院工作重中之重,有效防控立案涉诉信访风险。
多元共治 广泛参与
多元社会主体合作共治,是我国社会治理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大家认为,只有激发社会活力,坚持党领导下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协作、互动互补、相辅相成作用,才能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社会治理合力。
“发挥基层协商作用,对经议定属于‘小事’的群众诉求,通过村(居)委会召集利益主体进行民主协商,推动多方力量参与解决。”魏丽说,疫情发生以来,东路社区300余名党员和居民积极加入社区疫情防控战斗,志愿参加入户排查、蹲点值守、宣传劝导等,为确保坚决打好社区疫情防控阻击战奠定了基础。
“积极推进多元解纷,确保矛盾风险隐患‘化解好’。全面推进人民调解进驻法院行动,全市法院共设立婚姻家庭、道路交通、劳动争议、医疗金融等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工作室158个,选聘专兼职调解员680人。”王中伟也介绍了我市法院多元解纷的经验。他说,我市还将建立3600余个调解组织,将8800余名调解员全部纳入重庆法院纠纷“易解”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在线解纷服务。
“在多元共治中,目前仍面临着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融入度不够高,作用发挥还不完全等问题。”市政协委员、重庆冬青社工服务中心主任李长洪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发挥社会组织功能,形成合作共治的模式,将社会组织纳入基层治理工作的政策框架和工作范畴。同时,引入社会组织竞争机制、构建社会组织法治化监管的制度机制、明确社会组织管理的执法主体等。
科技支撑 技术赋能
在完善的、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中,提供科技支撑是手段。大家认为,要充分运用科技和信息化手段,统筹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各种信息数据的集成运用,为不断提高现代治理水平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上下贯通、左右联通、内外畅通的社会治理‘一张网’,在实战中升级‘智能中枢’、锻造‘数字神经’、密织‘信息网络’,提升全区社会治理能力。” 重庆市合川区法学会党组成员、专职副会长沈刚详细介绍了合川的经验做法:“大数据+网格化”,通过人力与智力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精准精细服务;“大数据+社会化”构建“反应链”,将运用大数据智能化解决实际问题贯穿到治理全过程,实现政府、社会、公众之间互联互通、双向互动,构建快速反应链条,强化问题处置力度。“联通‘合舟共济e+’平台与社会治理矛盾纠纷信息系统,实现调解、诉讼、仲裁一网联通。今年以来,成功调解纠纷3639件,调解成功率为99.75%。疫情期间,通过‘云端调解’,90%以上涉疫纠纷被有效化解。”
大数据治理的核心问题在于数据共享。对此,王中伟建议加强统筹协调力度,加快推进部门间、行业间尤其是政法各单位间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开放共享。沈刚也赞同从国家层面,加大统筹力度,加强研究解决部门壁垒、数据壁垒问题,统一数据标准规范,建立共享制度,推动各平台间的相互融合,促进数据开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