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0年08月1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读书 让思想跟上时代 王本朝:与《美的历程》的学术之缘 荐书

版面翻页
读书
04
王本朝:与《美的历程》的学术之缘
□ 本报记者 蒋露露

“阅读,对我而言,就像蚕吃桑叶一样,是生活必需品。”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委员、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笑着说。读书,改变并成就了王本朝。他不仅跳出了农门,而且成为了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重庆市首批百名学术学科领军人才。

回溯茫茫书海,哪一本对自己影响最深?王本朝坚定而执着。“大开眼界”“耳目一新”“茅塞顿开”……赞美之词溢于言表,一如初见时的怦然心动。这本书就是当代著名思想史家、美学家和哲学家李泽厚的著作——《美的历程》。王本朝与它的故事,始于1985年,至今未完待续。

饱读后的美丽邂逅

“我在大学里读了800多本书。”生于1965年,成长于动荡年代,儿时书籍的匮乏,让1983年考上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的王本朝如饥似渴地读书,大学期间的3个暑期他都没有回老家,完全“泡”在学校图书馆里,平日里也多是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埋头啃经典。

“我喜欢梅里美、毛姆、茨威格和鲁迅,因为文字精致、思想深邃,从一个点往深里挖,精深精细精粹;不喜欢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这样的宏大叙事作家。”海量阅读经典,王本朝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眼光。

大二结束时,王本朝将视线向中外文学以外延展,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心理学……广泛涉猎,1985年,他邂逅了《美的历程》。

“它是1981年出版,1982年重印,1984年新版,我是1985年买的新版。”35年前的倾心瞬间,王本朝至今记忆犹新。

“当时看到这本书,顿觉眼界大开——美,以中国传统的美为中心,统领整个中国古典艺术的发展历程。青铜器、陶瓷、书法、绘画、建筑、音乐、诗歌……”王本朝神采奕奕地说,“薄薄的一本,内容估计就十一二万字,但语言精炼精粹,举重若轻,轻灵而富有诗意”。

令王本朝更为叹为观止的,是这本书中的众多“新观念”:“有意味的形式”“儒道互补”“人的主题”“文的自觉”“历史积淀”……这些“第一次见”的语词,让王本朝惊奇不已,也打开了他的学术之窗。

“在固有的观念里,儒家是功利的、讲道德、讲政治的,而道家是超脱的、自由的、唯美的。” 王本朝说,这本书认为“儒道不能分家,在中国历史上,儒道表面上是分的,实际上骨子里是一体的。”王本朝举例说,一个人考科举积极入世,而一旦遇到阻力或者失败了,很快就进入道家,超脱做隐士,等机会来了,又再入世。“道家和儒家,可以同时在一个人身上发生,是同一个生命体,这就是‘儒道互补’。”

“‘有意味的形式’,这个词也很有趣。” 王本朝饶有兴致地说,比如书法作品的线条是形式,陶瓷上面的花纹也是形式,《美的历程》认为,这些形式背后积淀着创作者对事物、社会的看法,是有意味的形式。王本朝指着办公室一幅书法作品说:“书法不是简单的线条,背后是一种历史的积淀,同时,我作为欣赏主体,也是因为看到了书法背后隐藏的一种或古拙或飘逸的意味,而与作品之间形成了一种共鸣,欣赏由此产生。如果没有意味,仅仅只有形式,那就是‘鬼画符’。”

“‘美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是一种社会的积淀,积淀了感性和理性。’这个说法真是让人耳目一新!”王本朝回忆说,一般认为,美是一个主体和客体在场的共时反应,而《美的历程》认为,表面上是主体和客体当场共时的,本质上却是历史的积淀。“审美对象有一个从古到今的形式,比如一首唐朝的乐曲,它背后可能藏着先秦的元素,而审美主体,你的审美观念,也并不是自己的,而是在综合自古传统和现实社会中形成的,以及传承了一种从古至今的审美心理,它是一种心理的积淀、历史的积淀,是一种无意识!”

……

这些极具原创性的“新观念”,让王本朝“一咏三叹”。“尽管薄薄一本,其中提出的很多有意思的概念、关键词,读完以后要揣摩、体味半天,很有启发性。”

学术思维终身受益

这本书令王本朝对学术研究的兴趣愈来愈浓厚,本科毕业时,他毅然选择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他甚至还专门给千里之外的李泽厚写信,表达自己想报考他的研究生的意愿。“李泽厚在回信中说我的知识背景还是偏重于文学,而美学更偏重于哲学,所以还是建议我报考文艺美学方向。”最终,王本朝选择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方向的研究生,这也是“基于我对美学、思想史等著作的大量阅读,我觉得现当代文学研究可能会更好地发挥我的知识储备以及阅读经验,可以将我的美学素养、美学趣味、哲学思想以及思想史背景更有效地调动并应用起来”。

谈及《美的历程》最深刻的影响,王本朝说,“是一种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学术思维方式”。

“看一个东西,要穿越这个事物,找到一个支点,撑起整个世界。”王本朝举例说,《美的历程》这本书找到了“美”这个支点,以中国古典传统的美,将中国数千年所有的古典艺术全部贯穿起来。“这本书总瞰了远古、青铜、先秦、楚汉、魏晋等十个阶段,背后有一个共同的逻辑——美,在分析对象时,融合了逻辑的判断,从不同阶段、不同角度去看它,认为‘有意味的形式’‘历史的积淀’贯穿了数千年的艺术审美历程之中。”

“这种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学术思维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王本朝认为,学术研究若只讲究逻辑,就会出现“概念套概念”,因缺少支撑而让人觉得“空洞”;同时,若只讲究历史材料,则会陷入材料的堆砌,因没有逻辑支点显得过于琐碎。

这个思维方式也贯穿了王本朝的学术生涯。“春风化雨,体现在了学术的点滴之中。”王本朝随手拿起放在办公室里两本自己的著作举例道。

在《中国现代文学观念与知识谱系》这本书里,他讨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文以载道”“新文学”等观念。“把这些观念放在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去讨论,虽然是逻辑的,但也呈现出了历史变迁。”王本朝说,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有意味的。

《美的历程》也影响了王本朝的文学审美观念,“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历史与现代的统一”。这在他的另一本书《回到语言:重读经典》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本书的开篇《<背影>:歉疚与嗟悔的心理分析》一文中,王本朝在广泛查阅资料、根据当时朱自清与父亲真实关系的基础上,透过朱自清描写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的感性材料,理性地看到这并非完全出自于爱,而是父子间的歉疚和嗟悔、自责与原宥等心理的呈现。“这是一篇心理散文。”

“有穿透力,不拘泥于历史又不脱离历史。从历史材料中走出来,创造一种有思想的学术,这种学术境界是我追求的学术目标。”王本朝坦言,“像《美的历程》这样,十一二万字贯穿中国数千年古典艺术史的,只有极少人能做到。”

如今,王本朝坚定地走在自己的学术道路上。二十多年前已评上教授职称的他,依然每日阅读、笔耕不辍。“两三天不读书,就觉得日子空虚。读完就像蚕吃饱了,不写上点儿,也就会撑得慌。”他不太喜欢接受讲座邀约,因为它“容易扰乱我的思想”。他说,持续地琢磨一个又一个学术问题,不断解决新的问题,这才能彰显自己的学术追求和价值。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