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开展医卫界别协商侧记
10月28日,市政协副主席吴刚率医卫界别委员赴南川区视察我市智慧医疗建设情况,并开展了界别协商。
信息化: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
南川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是我市智慧医疗建设的一个典型。界别协商前,委员们先后走进南川区大观中心卫生院和南川区人民医院进行了地感受。
在南川区大观中心卫生院,医生胡祯莉登录了公共卫生服务平台后,委员们清楚地看到该卫生院当月家庭医生签约97户、132人。得知医生可以随时在平台上进行家庭签约与维护、档案管理、双向转诊等业务,以及详细了解了HIS医院管理系统、人脸识别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平台建设后,委员们纷纷认为,医疗信息化建设优化了服务流程,改善了群众就医体验。
前来看病的居民在多功能自助机上挂号、缴费,不到一分钟就拿到了挂号单;相隔几十公里外的镇卫生院传来了心电图、DR或CT图像,不到10分钟,医生就做出诊断并反馈,让基层患者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三甲医院的服务……这是委员们在南川区人民医院的所见所闻。据了解,该区人民医院向上与华西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市内外大型医疗机构建立医联体,向下与全区34个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医疗共同体,依托医联体建立远程诊疗系统,每年服务基层患者3万余人次。
据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王卫介绍,目前我市示范建设“智慧医院”已达25家,实现了30分钟内分时段预约、院内智能导航等便民应用,检查平均等候时间从65分钟缩短至20分钟。近五年,提供远程医疗服务超过51.3万例次,为基层患者节约交通、挂号、住宿等费用超过7500万元。加快推进卫生健康数据互联互通,建成电子病例、电子健康档案、全员人口家庭信息和基础资源四大数据库。同时,以“互联网+”医疗健康为重点,推动“云胶片”医学影像服务等便民创新服务,推动健康医疗领域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研究,测算220多种疾病的患病率与健康折损。
补短板:提升重庆智慧医疗影响力
优质医疗服务资源匮乏、信息化投入不足、信息化人才匮乏……在点赞我市智慧医疗建设亮点纷呈的同时,委员们也看到了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界别协商会上,委员们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信息的互联互通很重要,建议信息共享标准化。”市政协常委、重庆化医集团董事长王平认为,信息采集过程中数据的真实性很重要,需进一步加强相关工作,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并建议以社区为单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运营模式建立卫生管理中心。
信息化人才建设是市政协常委、农工党重庆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姚树关注的焦点,他建议加强培训,让医务工作者掌握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
“我市智慧医疗建设抓得紧、力度大,但还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市政协委员、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外科主任肖颖彬建议,要从长远角度论证智慧医疗产业的发展,学习借鉴北京、上海等地的产业布局和规模,规范医疗行为,提升医疗品质,促进智能医疗健康产业在重庆长远发展。
作为来自临床一线的医生,市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副主任罗小辑建议,将检查、检验结果终端移动化,实现手机上也能查看检查结果,促进电子病历系统实用化。市政协委员、重庆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唐勇提出了加大引进博士类医学人才、注意数据隐私保护、建立公共卫生数据库等建议。
吴刚强调,要促进成渝两地智慧医疗的合作发展,重点推进川渝两地大数据协同应用,建立川渝远程医疗协作网。要认真做好我市智慧医疗建设的“十四五”规划,在患者服务的互联网化、电子病历的智能化、科研数据的一体化、医院管理的精细化以及医联体集团的开放互联等方面进行细致调研、认真研究,进行前瞻性地布局。要大胆探索、积极创新,引导和支持成立智慧医疗研究院和智慧医疗科技服务公司,设立智慧医疗产业基金,加大智慧医疗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区域性的高端智慧医疗产业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智慧医疗产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