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在宁德》
十九位曾与习近平同志共事过的人,从不同角度,谈他在宁德工作、学习、生活的精彩片段,以及与他们个别交往的温馨时光,构成《习近平在宁德》一书。
读完该书,一个“精力充沛、成熟稳重、深谋远虑、踏实勤勉、敢于吃苦、敢于碰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优秀青年干部形象,高大地树立在我的面前。
1988年6月,习近平同志从厦门调任宁德地委书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因地制宜,全局谋划,整体推进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的才能,令人由衷钦佩。
对照今天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思想,特别是在抓脱贫攻坚奔小康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从当年他抓“摆脱贫困”(而不是消除贫困),不难看到雏形。
通过本书,笔者深深感受到习近平同志在思想境界、学习精神、领导风格、办事作风和务实为民等方面的榜样力量,值得各级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好好学习和看齐。
扎实调研,注重学习
习近平同志上任宁德,并没有迎合人们修通“福温铁路”、开发三都澳港口、建设中心城市的期盼,马上烧“三把火”,而是潜心深入基层,花一个多月时间,扎实走访,充分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写出《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并提出“弱鸟先飞”理念、“滴水穿石”精神、“四下基层”制度、念好“山海经”等,找到快速打开局面管用而有效的路径。
尽管白天调研很累,习近平同志晚上还坚持学习,特别注重阅读每个县的县志。了解过去,从历史出发;了解现在,从今天干起;谋划未来,为明天添彩。学习历史,才能找到优势、发现劣势、扬长避短。
关注实情,正确引导
宁德是当时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老、少、边、岛、穷”,9个县有6个是国贫县。通过调研,习近平同志找到了开局的第一招——摆脱贫困。
为此要淡化“贫困意识”,克服“等靠要”思想,要先摆脱“思想贫困”,再摆脱“经济贫困”。他这种说法,既正视现实,又充满信心,让当地干部群众耳目一新。
习近平同志三到下党乡(宁德四个特困乡之一),体现了“真扶贫,扶真贫”,体现了真切关心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的为民情怀。
发挥优势,找到捷径
习近平同志抓工作的第二招,也与脱贫发展有关,就是重视特色产业发展。农业方面“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副业方面重视特色品牌培育,如闽东白茶、福鼎白茶、宁德茉莉花茶,后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重视支持古田食用菌生产,成为全球最大基地等。
惩治腐败,廉政示范
牵头制定12条廉洁自律规定。整治乱占多占公共用地建房——“马路边的腐败”,当时涉及县处以上干部200多人,这是很有风险的举措。但他态度坚决,“如果我们在一个人身上丧失原则,我们就会在几百万人心上失去信任!”
改进工作作风,“四下基层”;变信访上访为下访,“公仆日”成为“连心日”,密切了干群关系;对决策不全、措施不齐的措施,及时纠正完善;注重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习近平同志坐旧车、用旧人(老司机)、住旧房、吃食堂,以身示范。教育干部“你发财就不要想当官,当官就不要想发财”“一任接着一任干,连续干给群众看”。
为人朴实、待人诚实、讲话真实、工作踏实、领导务实。习近平同志为宁德的广大干部做出了表率。
重视文化,加强宣传
重视宣传,恢复《闽东报》,筹建电视台大楼;重视教育,开展“三教”活动:重教、支教、爱教。“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重视文化,为《滴水集》写序。亲自拟定歌名并倡导制作风光音乐电视片《山海交响》,获得全国优秀音乐片金奖;重视修志,对修志人员说:“修志是一件非常‘得志’的事情。”
统筹推进,各方兼顾
习近平同志非常重视双拥,对武装部干部“一样使用、一样培训、一样关心”;重视交通,宁德岭多路陡道不平,全是土路,没有一条柏油路,他提出建设汽车专用线,成为高速公路的原型。还重视民族、宗教、华侨等当地特别突出的工作并关心体育事业的发展。
提炼思想,创新方法
习近平同志在阅读《寿宁县志》时,非常称赞冯梦龙留下的《寿宁待志》,事情做不满,留待后人补。这或许是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思想的发端。
提出水库、粮库、钱库绿色生态理念,发展为后来的生态文明思想。
他不囿于常规,思路开阔,注重工作方法创新。举办干部读书班,通过“县委书记谈发展一县一品”,达到相互启发、拓宽思路的目的。注重干部培养,主张把闽东的干部输送出去,多岗位历练。
习近平同志说:“宁德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那是他对人民爱得深切的真心话、大实话。务实为民,是他始终在践行的根本宗旨,一直在履行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