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奉节悟虚实
□ 作者 沈治鹏
20世纪的中国画坛,有两位响当当的人物——“南黄北齐”。“北齐”指的是齐白石,与他齐名的“南黄”,便是山水画大师黄宾虹。在国画大师潘天寿眼里,黄宾虹就是一个“五百年一遇”的名世者。黄宾虹的思考和实践,带有世纪之变的深刻印记。他一生融社会变法精神于绘画中,最终以“浑厚华滋”的绘画风格,成为享誉中外的艺术大师。
走在时代前列,他的画风并不为当时中国画坛所接受。一次,黄宾虹参加南方的一个画展,当地筹备组的一位负责人质疑道,黄宾虹怎么把漆黑一片的画拿出来展览?面对这种黑密厚重、浑厚华滋的风格,那个时代没能产生足够的认知。
美术史论家、画家王伯敏在给美院学生讲课时,就对他老师黄宾虹的绘画风格阐释道:先生用墨正如清代画家石涛所言,“黑团团里墨团团,黑墨团中天地宽”。黄宾虹画此类画时,每天画完以后挂起来,第二天拿下来再画,一层层地叠、一层层地涂,最终达到浑厚的效果,这就是“黑宾虹”之来历。
1932年秋,69岁的黄宾虹应友人之邀入蜀游览。在巴蜀大地的天地灵气间,他感到湿润华滋、醇厚沉郁的内心不断被开启。四川出游一年后,黄宾虹自重庆乘舟东归,途经奉节,因想一睹杜甫当年见到的“石上藤萝月”,于是停舟一宿。晚上,他沿江漫步朝白帝城方向前进,夜游瞿塘峡。暗夜中,他取出写生本,借着夜光摸索着作画。第二天,他拿出这些画稿来看时,不禁大叫:“月移壁,实中虚,虚中实。妙!妙!妙极了!”十几年后,困居京城的他回忆这段游历时说到:“我在那时懂得了‘知白守黑’的道理。”他的绘画风格由此转变为了“黑宾虹”。
录入: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