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半数超重,青少年肥胖率持续上升……2020年12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发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居民体格发育与营养不足问题持续改善、居民健康意识逐步增强、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逐年下降,但慢病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尤其是体重超标问题成重大健康隐患。
喜:居民健康意识提升了
据介绍,《报告》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共同负责,监测范围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近6亿人口,现场调查人数超过60万。其结果显示,我国居民健康意识正逐步提升,开始积极预防慢性病,注重体检,特别是对体重、血压、血糖和血脂的检测。整体而言,我国营养改善和慢性病防控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国民身高又“长”了。成人平均身高持续增长,我国18-44岁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厘米,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持续改善,6-17岁的男孩和女孩各年龄组身高平均分别增加了1.6厘米和1厘米。
生长迟缓、低体重、消瘦是儿童营养不足的主要表现。《报告》显示,这三种情况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缓解,特别是农村儿童的生长迟缓问题已得到根本改善。其结果是,我国儿童青少年各年龄组身高均有增长,0~16岁儿童身高均高于日本同年龄组,17岁年龄组两国基本持平。
我国居民三大宏量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充足,且优质蛋白占总蛋白摄入量的比例持续增加,这是我国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人群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有明显的向好表现。以贫血为例,孕妇、6岁及以上普通居民的贫血率都有所下降。
不良生活习惯改变,抽烟喝酒的人少了。数据显示,我国15岁及以上居民的吸烟率、非吸烟者二手烟暴露率都出现下降趋势;饮酒者中几乎每天喝酒的比例也从25.5%下降到19.9%;人均每日盐摄入量为9.3克,较2015年下降了1.2克。
忧:超重和肥胖的人多了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表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健康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不断增长,慢性病患者生存期的不断延长,加之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和行为危险因素流行对慢性病发病的影响,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同时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也会持续增加,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的挑战。
“超重和肥胖是很多慢性病如高血压、中风、糖尿病和癌症等的高风险因素。”致公党员、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教授陈于表示,这一轮的监测结果“有点吓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超过50%,6-17岁的儿童青少年接近20%,6岁以下儿童达到10%。“慢性病是全世界面临的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要做好健康管理,最基本的就是控制体重。”
陈于表示,导致超重肥胖的个体层面原因主要来自饮食和运动两方面,即能量摄入与支出不平衡。
饮食方面,膳食结构不合理是主要原因。提供热能的三大物质有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其中脂肪供能比一般需要控制在30%以内,然而目前我国居民膳食平均脂肪供能比已达到34.6%,农村居民膳食脂肪供能比首次超过30%的推荐上限。这意味着居民膳食存在畜肉摄入较多、烹调用油量超标的问题。在用盐方面,人均每日盐摄入量为9.3克,比上一轮监测有所下降,但是按照标准来说,人均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
同时,活动量不足、久坐问题普遍存在。随着劳动强度的普遍降低、出行方式的日益便捷、电子产品的大量普及,人们静态生活时间显著增加,再加上多数人主动健身观念不足,导致久坐问题严重。
建:生命全周期控制体重
“健康需要管理,健康可以管理。”陈于说,慢病防治、健康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贯穿生命全周期,从女性备孕开始,从儿童青少年时期抓起,国家、社会、家庭、个人多个层面都要共同努力。
从国家、社会层面来说,要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同时,要加强宣传引导,增加活动设施。继续大力推进“三减三健”中的“健康体重”专项行动,教会居民合理选择、搭配好自己的一日三餐,掌握在工作、学习、出行、家务等方面达到充足身体活动的方法。生活的环境也很重要,空气、土壤、水都要健康。
从个人层面来说,就是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先要规律作息。顺应自然,天亮起床,天黑睡觉,不要熬夜。其次,要平衡膳食,控油、控盐、控糖,少吃腌制食品和烧烤,增加蔬菜、水果、豆类及豆制品摄入,少吃加工制品和外卖。
同时,要多运动,减少静坐时间。陈于说,运动不单是出门跑步或健身,也包括久坐后起身活动,让各个关节都得到舒展。提倡多样化运动,推荐八段锦、泡温泉、跳坝坝舞等。值得一提的是,陈于表示锻炼也要有科学性,过犹则不及。“有的人锻炼就是走路,每天走两三万步,这样对膝盖磨损很大。从不走路到走路6000步,它的健康效益是最佳的。6000—8000步效益是正效应。超过8000步,健康效益就不明显了。”
此外,保持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同样重要。此次《报告》也多次见到心理健康包括抑郁、焦虑等。陈于建议,大家要对心理健康有正确的认识。如果感觉到自己不舒服,一定要去看医生,这不是耻于说出口的事情。“我们任何人在一生中某一时间都有可能情绪低落,或抑郁、焦虑,一定要发泄出来,寻找倾诉和开导,必要时去看心理卫生科。”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家认识到这很正常,不要心存歧视。单位或组织要开展有利于心理健康的活动,多开展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