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有一首歌特别火,火到《人民日报》抖音号都用它来做短视频。这首歌叫《少年》。歌词里说“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从视频中可以看出,从1988年到现在,我们的习近平主席从鬓边的头发到眼角的皱纹,一丝丝都在改变。但不变的是什么?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是一心为民、初心不改的赤子情怀。这种始终如一也是我们在学习《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江新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1-3卷等一系列习近平相关书籍中都能感受到的。追寻这一切的源头,感悟少年习近平的成长密码,我认为离不开读书、实践和传承。
那年初相见,他是15岁的少年郎。高高的个子、瘦削的肩膀,正提着两大箱子的书去陕北梁家河村插队当知青。这个笑起来眼睛里有星星的小伙子让我深切感受到读书的力量。在我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不看书时,他告诉我“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他跟我分享在田间地头看字典的经历,一有空档,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在我感慨小县城的人很难有见世面的机会时,他告诉我,在陕北窑洞通过书籍与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交流的他,也会有一天与基辛格面对面探讨国际政治和中美关系。在我片面地认为读书都是功利性质的,也是他及时地开导我,读书的目的是——“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带着“黑帮子女”的身份从大城市来到梁家河的习近平,不但读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还读军事著作,读李白、辛弃疾,还读歌德、莎士比亚,在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不断思考着“生存还是毁灭”的问题,最后坚定了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也正是他在梁家河的那些跟读书有关的经历分享,让我明白了好读书、读好书是筑梦的基石,是助梦的力量,更是逐梦的翅膀。
后来再相逢,他已经是浙江的省委书记,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232篇短论。那年他54岁,目光坚定、步伐铿锵,还是“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少年劲头,只是30多年的基层历练让他褪去了青涩,增添了成熟和睿智。在这里,他教会我更多的是如何善于读书。在读好“理论”这本书上,他引用王国维治学的三境界来告诫我理论学习也要有三重境界,还提出来一场“学习的革命”,教导我努力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结构。在读好“实践”这本书上,他用“埋头拉车”“抬头看路”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解开了我关于政协工作怎样才能虚功实做的疑惑。当我想要偷懒从网上搬运调研报告时,他苦口婆心地规劝,“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一定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去车间,去田间地头……正确的结论才能一朝分娩”。在我踌躇于更高的平台是否更能一展胸襟抱负时,还是他引用毛主席的话告诫我“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甚至于在我思考政协宣传工作存在的意义时,他也循循善诱,提出要“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时期,少年习近平的成长密码是实践,是“把读书与运用结合起来”,教导我们如何把读书学到的知识、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再后来,那个从梁家河走出来的少年已经成长为960万平方公里广袤国土的国家领袖。那一年,他60岁,目光如炬、情怀依旧。我们重逢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这三卷书里,他们的构成有机统一,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我个人认为,这三卷书最大的意义是——传承,因为,它既连接着过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还引领着未来,必将教育引导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少年郎以“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政治定力,“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019年3月,在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习近平回答了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心情——“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很有情怀的一句话,但这么大的中国,只有一个“我将无我”的“少年”还不够。党的十八大以来,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大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十四五”时期,中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构建新发展格局。一个全新的少年中国正冉冉升起,也正需要千千万万“我将无我”的中国少年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奋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接续奋斗!
作为“少年”群体中的一员,我想把清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与大家分享、共勉,愿我们永葆一颗“少年心”,争做时代“弄潮儿”,当好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