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马股份
刚过去的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全球疫情和复杂国际局势的严峻挑战下,中国凭借强劲的韧性实现了经济顽强复苏。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宏图下,重庆成都经济都实现了逆势上扬。
2021年是建设我国“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无论是国家的“十四五”规划,还是重庆四川的“十四五”规划,对于养老产业的发展都提出了新规划和新要求。作为重庆市政协委员,同样也是重庆市迪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罗韶颖,十分关注成渝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如何解决地区养老的难点也成为其调研和发力的方向。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走深走实的大背景下,推动成渝养老产业高质量融合快速发展正当其时。
面对现实 双向养老需求旺盛
成渝地区老龄化程度相当严重,双向养老需求旺盛。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4%,即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2019年底,四川省这个数据达到15.75%,重庆市则达到15.35%。成都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21.07%,重庆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21.13%。成渝两地老龄化在全国排名居前,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严重,且老龄化还在进一步深化的情况。
与此同时,成渝双向流动养老需求旺盛。成渝城市群目前人口总数超1亿,成都流动人口达到564万人,重庆流动人口达到445万人。成都重庆相向流动最为频繁且量最大。以人才流向为例,2019年流入重庆最多的来自成都,占比达到26.4%;同时,重庆流出最多的地方也是成都,占比达到17.91%。人才高频相向流动、经济高速融合发展,也带来两地异地养老需求的不断增大。成渝本是一家,具有地理区域接近、人文习俗相近的特点,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进一步加深,两地经济活动进一步密切,人员交往将进一步加强。
社区机构协调不足,养老机构金融支持力度较低。目前的“9073”养老格局——90%老年人依托社区居家养老、7%老年人在老年化社区养老、3%老年人在机构养老,成为中国特色养老的发展方向。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缺乏有效的长效盈利模式,单独依靠补贴难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同时,机构养老所提供的专业化、多元化服务,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中很难得到享受。此外,在流动贷款优惠、固定资产贷款优惠、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融资速度、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等方面与东部地区仍有不小差距。
养老人才供给缺口大,社会上“养老苦累脏”的陈旧观念仍较浓。重庆英才大会数据披露,重庆市目前老年人口达719.55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56万;而全市护理人员总缺口达30万,专业医生、专业护士、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才匮乏。同时,成渝地区很多养老机构出于成本等因素考虑,更多的是雇佣未经过专业培训的下岗员工,对专业标准要求不严。很多医护院校毕业人员也不愿从事养老产业,养老服务机构普遍存在“招人难、用人难、留人难”情况。整体社会氛围对于养老服务工作苦累脏的陈旧观念仍然较浓。
民政牵头 创新“候鸟式养老”
成渝两地民政部门牵头,多部门建立养老服务成渝联席会议制度,顶层设计融通方案,建立两地养老机构和医保衔接机制,以西部科学城为支撑,将两地养老数据打通、养老机构评级打通、养老机构内医保打通,推动行业协会培育,结合产业丰富养老服务业态,探索“互联网+智慧养老”。
联手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智慧养老大数据云平台,推动执法监管互联互通,实行白名单、黑名单机制,每季度每月进行名单更新,定期进行养老机构、养老设施两地互相巡查飞检。
推动行业协会建设与培育,形成以行业自律管理为主、行政监管为辅的行业自律机制。在西部科学城建立成渝民政牵头、两地养老机构参与的西部养老协会,对养老机构、养老设施进行行业自律管理、机构互认。
支持养老服务与文化、旅游、体育、教育、健康、养生、金融等行业融合发展,创新、丰富健康安居与养老服务的新模式新业态,结合成渝养老数据和机构互认,创新成渝“候鸟式养老”服务,满足两地老人双向来往养老需求。
协调联动 多元减轻养老负担
在目前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为辅的结构下,科学协调三者关系,构建机构辐射社区、社区落点居家的联动机制,发挥家庭、社区和机构各自优势,促进各种养老服务方式融合发展。居家养老优势在于老人本身对环境熟悉,社区养老优势则在于平台信任与距离优势,机构养老优势在于专业化、标准化、康养化服务。
定制多元化服务包,提供针对性上门服务。引导机构通过连锁化运营等方式进入社区,并提供上门居家养老服务,使老年人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得到专业机构提供的服务。以社区为平台,以社区老年人养老需求为导向,整合社区周边的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缓解子女上班通勤时长等原因导致无人照顾老人的情形。发展老年日托服务,完善社区养老标准和适老化改造,社区连接需求与供给,充分调动社区周边相关机构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满足社区老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畅通养老机构融资渠道,综合运用多种工具,对养老机构融资开通绿色通道,减少融资附加费用,降低融资成本。鼓励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向养老机构发放资产抵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鼓励养老机构发行可续期债券,支持合理灵活设置债券期限、选择权及还本付息方式,用于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等服务。
对养老机构提供财政税收优惠支持政策,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政策,用电、用水、用气、用热等实行优惠价格政策,对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的社区养老机构给予更多的税收减免,鼓励社区养老大发展。
构建养老服务行业风险合理分担机制,鼓励保险机构不断丰富商业养老险,探索打通成渝医疗保险联通,以居家照护为重点,逐步建立与居家、社区、机构和住院护理等相适应的长期护理保险服务内容和医保支付标准。
健全机制 培育养老服务人才
由两地民政部门牵头,成渝健全共建共享统筹合作机制,加强养老产业领域的专业化服务人才培养,依托目前的高校和职业院校资源,聚焦技能培训、就业引领、产教融合、技能评价等方面,建设立足重庆、引领西部、辐射全国的示范性项目,开设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等课程,设置养老专业。联合卫生院校、科研院所、养老机构、行业协会等,通过招考、招聘、定向培养等方式,吸引年轻人才投身养老产业。
共享养老服务人才登记制度,共同建立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信用评价数据库。对信用评价数据进行公示,并且加入用户评价体系,形成信用评级星级人才评选机制,评价数据作为行业评职、晋级、提薪、转岗的主要佐证依据。共建共享养老服务职业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机制、养老服务就业和岗位补贴制度,提升养老服务人才薪酬待遇水平。
发动政府机关、社会媒体加大社会正面宣传,扭转养老服务工作脏累苦的固有形象,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人才的社会地位。同时,大力发展社区义工志愿者服务队伍,完善义工注册制度和激励机制,做好养老服务人才的有效补充。
回顾“十三五”,成渝地区在养老服务上都进行了大量工作和建设,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十三五”期间,重庆养老服务工作实现了大跨越进步,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从38.9%提高到94.5%。但是,成渝地区老龄化仍然呈现程度深、增速快、年龄高、负担重等特点,人口的老龄化、深度老龄化,是我们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同时也孕育着新的消费增长点,催生中国养老行业快速发展。
2022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0万亿元,到2030年有望增至13万亿元。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持续走深走实的大背景下,推动成渝养老产业高质量融合快速发展,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美满民生,也有助于抢占养老服务高地、形成龙头地位,引领全国养老产业发展。 (迪马股份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