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冬日晨曦,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即将拉开帷幕。
回望极不平凡的2020年,一份份关系改革发展、民生福祉的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落地落实,这是委员们辛勤之作的回报,更是群众民生期盼的回响。让我们在两会召开之即,一起来深读委员们的履职答卷。
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加速构建
本报讯 (记者 蒋露露) 2021年伊始,重庆集中开工了两江新区-长寿区快速通道项目、陶家隧道项目、黄桷坪长江大桥等九个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约456亿元。2021年1月4日,重庆市政府正式印发《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明确力争三年投资4200亿元,开工干线(包括高速公路、国省干线、管道等)6500公里,全力建设9大基础网络。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加速阶段,重庆主城都市区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之一。市政协委员,永川区政协主席刘祥全在调研中发现,主城都市区还存在通而不畅、项目推进迟缓等问题,制约了交通的外联内畅水平提升。深入论证后,在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上,他撰写并提交了提案《关于加快提升主城区都市圈互联互通水平的建议》。
刘祥全建议,加大重点交通项目统筹和推进力度,推动相关部门和区县切实有效推进,打通断头路,消除“肠梗阻”,提升城市通畅率。同时,强化问责机制,对明确的年度建设项目实施严格的检查督办和考核评估,对工作推进不力的予以问责,确保互联互通项目全市“一盘棋”有力有效推进。继续优化完善“城市提升行动计划”,完善主城区都市圈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以交通优势提升区位优势、彰显战略优势。加快打造外联内畅互联互通新通道。
提案提交后,市住房城乡建委进行了主办,并与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等单位进行了共同研究。
在复函中,市住房城乡建委表示,正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构建主城都市区“1小时”通勤圈,统筹推进城际轨道、高速公路、铁路、快速通道、航运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综合立体、便捷、高效的交通环境。
轨道建设方面,以城市轨道(含城轨快线)为重点,加快实施城市轨道交通成网计划,加速推进轨道在建项目和轨道第四期建设规划项目。主城都市区构建以城轨快线为主、市域铁路为辅的轨道交通体系,促进主城新区与中心城区轨道融合。以铁路、市域快线、城市轨道功能有机结合和资源有机整合为重点,协调推进既有铁路升级改造、开行铁路公交化列车等建设工作,实现城市轨道与市域铁路、国铁干线全面融合。
高速铁路方面,按照“五年全开工、十年全建成”目标,加快推进渝昆、渝湘高铁建设,新开工成渝中线、渝万、渝西、兰渝、渝汉、渝贵等高铁网络,全力补齐高铁短板,打通高铁对外大通道,实现主城都市区与外围12区均有高速铁路直接连通。
城市道路方面,内环以内打通“断头路”,加密次支路网,内外环之间完善骨架路网,加快射线高速进城通道建设。推进九永、渝蓉、渝黔扩能等高速公路相连的城市快速路建设,同步推进渝遂、渝武、渝湘等在建射线高速公路扩能项目入城通道建设。外环向外全力推进中心城区快速通道建设。加快推进中心城区至璧山、江津、长寿、南川4个同城化先行区快速通道建设。
“随着分工合理、衔接顺畅的多向出渝大通道逐步动工建成,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指日可待,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交通需求也将得到满足。”刘祥全说。
“线上+线下”助非遗“复活”
本报讯 (记者 秦杰) “2020年争取到150万元山东省援助资金,完成15个鲁渝共建非遗扶贫工坊提档升级,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景区和黄金邮轮设立鲁渝共建非遗扶贫工坊产品展销专区5个,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举办了线上线下的非遗购物节……”收到市文旅委的社情民意信息回复,关注着非遗传承人及相关企业生存境况的民建重庆市委会经济专委会副主任、南岸区政协委员李玲备感欣慰。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事重庆地方文化以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的李玲,通过调研走访发现,疫情期间,旅游产业普遍停业、非遗展演项目全面终止,非遗产品销售集中地区如洪崖洞、磁器口等都处于关闭状态。无论是传承人自主经营的作坊式店铺,还是规模化运营的卖场、街区,在本属于销售高峰的春节假期,不仅没有营收,反而因前期备货无法变现导致资金积压,甚至出现现金流中断、经营无法维持的状况。
“失去收入,可能会影响非遗传承人生计,中断非遗传承活动。”意识到危机后,李玲开展进一步调研,并及时撰写了《建议对全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相关企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开展专项调查和扶持》的社情民意信息,建议对我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相关企业受疫情影响的状况进行专项普查,对受影响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相关企业进行专项扶助。
该建议受到市文旅委高度重视,随即印发通知,要求各区县及时统计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非遗企业受疫情影响情况。经统计,全市受疫情影响的国家级、市级、区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000余人,受疫情影响的非遗企业、作坊、门店16000余个、演出团队1400余个,预估经济损失上亿元。
为切实帮助和扶持非遗企业渡过难关,市文旅委采取多项措施,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印发了《关于收集受疫情影响较重文旅企业融资需求的通知》,积极协调市内金融机构解决文旅企业复工复产和生产经营融资难题,组织全市非遗企业按照实际情况申报。制定《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恢复提振文旅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统筹优化专项资金使用、有序推动复工复产、帮助企业落实有关减负政策支持等方面对包括非遗企业在内的文化旅游企业给予扶持。积极争取扶贫部门支持,将非遗扶贫工坊纳入全国扶贫开发系统,争取山东援助资金帮扶非遗扶贫工坊提档升级。
此外,在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通过线上直播等形式,开展重庆非遗购物节淘宝专场推介、非遗产品带货直播等系列活动;线下开展非遗展演、重庆非遗购物节等六大系列活动。广泛发动非遗传承人、保护单位、相关企业开设线上店铺,拓展销售渠道,克服疫情影响,推动复工复产。
市文旅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将以成功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为契机,积极总结非遗购物节成功经验,继续探索以电商平台释放非遗供给能力、消费潜力的有效途径,逐步完善非遗产品销售网络,优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企业的生存环境,推动非遗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让人民群众在非遗购物体验中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联结全球核心节点正在形成
本报讯 (记者 黄笛森) 1月4日,重庆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举行集中开工仪式,四大重点项目将于今明两年陆续竣工。这些项目的建成投用,标志着以果园港为核心的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基本成型,这里正成为重庆联结全球的核心节点。
果园港的不断壮大与发展,让市政协委员、致公党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钱鹰赞叹不已。围绕重庆口岸建设,他与其他委员近年来不断建言献策,更推动了去年重庆两会上一件集体提案的提出。
近年来,围绕建设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重庆已初步形成了以水空铁口岸为龙头,海关特殊监管区为支撑,各类进口商品指定口岸为补充,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为平台,与沿海沿边重要口岸紧密配合、协作联动,类型多样、功能较全的开放口岸体系。
口岸建设成就显著,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钱鹰介绍,早在三年前,致公党重庆市委会便将重庆口岸建设作为重点调研课题,持续不断开展了深入调研,发现我市口岸建设存在一体化布局、信息化建设、通关效率三个方面问题。2020年重庆两会期间,致公党重庆市委会提交了《高质量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助推重庆口岸发展的建议》,针对性地从口岸规划建设、协同发展、智能化水平三个方面提出对策。比如,建议合理规划果园港区及鱼复物流片区内港口、铁路、B保等海关监管区的布局及物流线路,完善果园港监管作业场所的建设,助推班列常态化开行。同时,突出果园港国际物流关键节点作用,统筹开展多式联运中心等设计建设工作,兼顾各方需求,对标国际先进多式联运中心,重点提升多种物流无缝衔接和智慧口岸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达到高效服务和严密监管的统一。
该提案提出后,得到了市级相关部门的认真研究办理。2020年5月,提案主办部门市政府口岸物流办复函中表示,2019年11月重庆港水运口岸扩大开放果园港区顺利获批,正积极推动果园港口岸查验基础设施建设;重庆正努力构建“口岸体系全、功能配套齐、通关效率高、服务环境优、聚集辐射强”的口岸高地。
就在致公党重庆市委会收到复函的一个月后,总投资约60亿元的重庆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重点口岸功能及重点基础设施等14个重点工程项目集中开工。其中,就包括果园港海关集中查验场所。该场所将能为外贸企业提供一站式的海关查验服务,大幅提高查验效率,便利企业通关。
1月4日,在果园港开工的多式联运智慧运营中心,将致力于为铁水、水水、铁公等多式联运提供一单到底的数字化、标准化服务,为四向通道在果园港的贯通奠定软件基础——这正契合了当时提案中提出的“以智慧口岸建设为契机,提升口岸智能化水平”的建议。
全市自然资源“值多少”
本报讯 (记者 黎赕)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的过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的过程。
“让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绿色创造更多红利,绿水青山才能带来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市政协委员、江北区政协副主席、民建江北区委会主委江智和民建会员、重庆铁达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程琳茹在调研中发现,近年来重庆市在自然资本投资领域取得明显成效,但仍然存在投资比例偏低、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体制不完善等问题。
在市政协五届三次会议期间,江智撰写了《关于改善我市自然资本投资环境的建议》的社情民意信息,从加大自然资本投资力度、改善自然资本投资结构、健全自然资本投资机制三方面提出建议。
结合重庆资源特点,江智建议,可重点加强对土地资源保护与治理、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森林保护与恢复、气候调节与空气污染防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点领域的自然资本投资。
该社情民意信息经市政协报送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高度重视。该局印发了《关于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的通知》,明确自然资源主要包含土地、矿产、森林、草地、湿地、水及特色自然景观资源等,它们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生态产品的主要来源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事关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要让自然资源保值增值,首先要明确自然资源‘归谁管’‘值多少’。”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因此,必须做好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摸清自然资源价值本底。
为摸清自然资源价值本底,重庆将分类组织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清查统计,核算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加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数量、质量及价值的动态监测,探索编制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推进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监管。
预计到2022年,自然资源家底清楚、权责对等、利用高效、监管有力的良好局面将基本形成;2025年以后,将建立统一协调、运转高效的自然资源保护机制,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基础进一步夯实。
“5G+”加速产业融合
本报讯 (记者 程颖) 物联网、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产生活都发生着巨变。如何更好地助推5G应用产业发展,受到众多政协委员的关注。在2020年两会上,农工党重庆市委会提交集体提案《推进重庆市5G应用产业发展的建议》,围绕重庆在5G 产业发展上面临的制约短板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
“为撰写这份集体提案,我们展开了为期半年的调研。”参与集体提案撰写的市政协委员、农工党重庆市委会委员吴祺介绍,他们在调研中发现,重庆在5G 产业发展上存在产业配套不完善、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脱钩、产业应用布局不足等问题,并建议充分利用5G超高速带宽、强大的连接能力、超高可靠低时延的通信特征,加快启动“5G+产业数字化”示范应用工程,推进面向5G 技术与现有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应用项目,并打造5G与数字产业、旅游等方面的融合。而在5G产业生态环境上,建议支持本土龙头企业、高校、网络运营商、互联网企业、行业组织、科研机构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体系,开放测试评价、试验验证、设计制造等创新资源,推动基于5G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的研究开发,充分整合行业创新资源,大力营造产业创新生态。
该提案提出后,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会同市科技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市通信管理局等单位进行了认真研究办理。
市经信委在复函中提到,围绕推进“5G+”与现有产业融合应用,重庆已经在诸多领域开展了应用示范。例如在渝北区仙桃国际大数据谷、悦来智慧生活互动体验区、礼嘉智慧生态城、南岸智谷智能科技体验区等地,打造了5G远程驾驶应用、5G远程医疗等示范项目;市通信管理局联合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启动了“5G+卫生健康精准扶贫”项目。同时,重庆正在实施5G融合应用优先行动,并在工业互联网、智慧机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安防等领域落地一批5G典型应用场景,以点带面,为其他应用领域提供可借鉴模式,实现5G整合应用发展。
针对产业应用布局不足的问题,市经信委从发展智能终端(设备)产业、培育本土5G核心零部件等配套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天馈线产业三个方面积极推动相关工作。其中,将重点引进5G芯片基带授权的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车载终端、可穿戴设备、智能服务器等智能终端企业,形成完整的5G智能终端产品体系。
“疫情期间,重庆在远程会诊、4K直播、在线学习、远程办公等基于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相关应用上大显身手,这让我们对重庆5G应用产业发展信心十足。”吴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