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1年01月2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奋斗答卷”2021两会特刊 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展新姿

版面翻页
“奋斗答卷”2021两会特刊
19

面向未来 集聚动能 创新引领

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展新姿

缙云山和中梁山东西并行、长江和嘉陵江南北合抱而形成的西部槽谷,勾勒出西部(重庆)科学城的轮廓。这是一座面向未来的科学之城,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到2035年,西部(重庆)科学城将全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

站在新的时代机遇起点上,作为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建设平台,重庆高新区正聚焦科学主题“铸魂”,面向未来发展“筑城”,联动全域创新“赋能”,以“科学之城、创新高地”为总体定位,抓好“五区联动”“一城多园”,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打头阵、作先锋、挑大梁。

筑牢科学本底 集聚创新动能

2020年4月,在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国家质检基地机动车强检试验场,正进行一场“汽车碰撞行人”的实验。一辆装载了自动刹车辅助功能的轿车正快速冲向横穿马路的假人,在距离假人不到50厘米的时候,轿车瞬间完成制动,假人安然无恙。

在国家质检基地,这样的试验与演练经常进行,涉及领域也更广阔。目前,国家质检基地主要分为“一场两平台十中心”,是目前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建设规模最大、检测技术集成度最高的检测基地。

科学城是“金篮子”,需要充分的“高”“新”要素来支撑。去年以来,重庆高新区紧扣“五个科学”“五个科技”重点工作任务,筑牢科学本底,充分发挥重庆大学城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人才智力密集的优势,加强产学研互动,推进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加快构建科创版图。

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创新平台的建设。目前,重庆高新区推进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中国自然人群资源库重庆中心等落地建设,获批全国首批国家应用数字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增至5个,集聚市级以上研发平台169个。设立300亿元双城经济圈发展基金、20亿元西南首支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投资基金。

在重庆高新区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内,众多高校聚集、“发酵”——重庆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内含研发中心、孵化中心、产研院总部,其中孵化办公区未来能够容纳数十个不同的研发团队入驻,一期项目已于2019年11月开工建设。

据统计,全市一半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均在重庆高新区,市级以上研发平台增至290家。科技型企业增长92.8%,高新技术企业增长42%,科技创新人才增长34.2%。59项成果获市科学技术奖,数量全市第一。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4.9%,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中,重庆高新区一贯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在直管园范围内,目前已建立22个博士后工作站。

栽植梧桐树,引来凤凰栖。创新发展平台的搭建,顶尖人才的到来,不断增强的协同创新能力,正为重庆高新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发挥着极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为高标准建设西部(重庆)科学城提供发展动能。

提升产业能级 厚植发展优势

2020年4月3日,整个重庆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重庆高新区——2020年首轮新基建项目集中开工视频连线活动在重庆高新区主现场举行,全市28个重大项目集中启动开工。其中,包括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重庆移动-亚德(重庆西永)高等级数据中心、中国移动重庆5G工程在内的多个重庆高新区新基建项目。

2020年以来,重庆高新区结合自身实际,立足科学城全域未来发展,聚焦数字经济发展提升产业能级,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先进制造、高技术服务等重点领域,谋划实施系列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以光大人工智能产业基地为例,该项目位于重庆高新区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总建筑规模约120万平方米,将构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生态圈,投建特斯联全球总部、国家级AIoT产业创新中心、光大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特斯联智能物联网联合研究院及五大智能产业基地,项目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逾千亿元,形成重要的数字经济产业基地。

在大健康领域,重庆高新区瞄准“生物医药、精准医疗、高端医疗器械”三个产业方向,积极推动医联体医共体、分级诊疗等诊疗体系,提升医疗能力。通过鼓励企业加强产品研发,推动产品差异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了一批能够引领行业标准,走在大健康产业时代前列的重点企业,如植恩药业、精准生物等。

2020年,重庆高新区不断推动相关领域发展进度,支持现有的华润微电子、联合微电子等产线扩产增能,引导广达、英业达、富士康等加快智能化改造、加强技术和产品创新。加快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推动大数据智能化和大健康产业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在新经济增长点上发力。

如今,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各处,重大项目建设火力全开,经济高质量发展引擎正高速转起来。

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内生动力

“以前开办学校需要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和民办培训机构设立2张证书,办下来需要100多天,现在只需要在屏幕上动动手指,轻轻一点,就办好了。”2020年11月27日,重庆高新区贝斯特职业培训学校法人刘文正拿到全市首张民办非企业领域多证合一的证书后高兴地说道。

刘文正的舒心体验,是西部(重庆)科学城对照世界银行评价体系,优化营商环境,切实做到“小政府、大服务”的一个缩影。

为了最大限度方便群众办事,重庆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全面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一个窗口收费、一条龙服务”运行模式,打造“7×24小时不打烊”,配置营业执照一体机、自助签注机、智能文件柜等9类智能设备;引入金融、邮政、公证、刻章、水电气等便民服务事项提供“一站式”服务;开展“一窗通办”“一件事套餐服务”“容缺受理”、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创新举措,办事时限压缩6300个工作日、跑路次数减少347次、材料减少1247个、办事效率提升97.53%。

“做好‘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我们打出‘减环节、缩时限、降成本’的‘组合拳’,努力破解企业开办时间长、环节多、成本高等薄弱环节和实际问题。”重庆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登记注册工作流程,将“一审一核”登记制度优化为“审核合一”制,压缩了审核环节,企业登记注册时间从5-7个工作日压缩至现在的0.25个工作日。

进一步完善三级政务服务标准体系建设,下放10项行政许可事项、17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在镇街公共服务中心办理,80余项政务服务事项在村居便民服务点开展帮办代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方便企业群众“就近办”。如再生育审批、生二孩的群众,以前要到卫生部门审核,现在到街道交资料就行。

同时,重庆高新区围绕“放管服”改革,简化办事流程,强化监管并在降低成本上做好服务。建立“日扫描、周调度、月通报、季分析、年考核”网上政务服务监察机制,确保办事“零超期”、咨询“秒回复”;深入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于全市首次将分散在14个行业端口的行政处罚权集中到综合执法局一个单位行使,执法监管效率提升60%,让群众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加速互联互通 提供强力支撑

2020年6月,随着华岩隧道西延伸段主线通车,重庆高新区按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融合发展“快进键”。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交通先行,出川出渝大通道必须是“标配”。未来,成渝中线高铁将在重庆高新区设置科学城站,成渝两地高新区之间的交通时间将缩短至40分钟以内,人员流动、资源联动、产业互动将更加顺畅便捷。

不仅如此,西部(重庆)科学城内畅外联的交通体系也正在构建——

对外交通方面,西部(重庆)科学城发挥中欧班列(渝新欧)、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黄金水道、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科学城高铁站等大通道、大枢纽优势,规划建设5条高铁线路、3条城际铁路、4条都市快线、5条普速铁路,构建“一纵八横”高速公路网,打造四向联通、空铁联运、陆海统筹的对外交通体系,高效衔接国家主要城市群。

在城市交通方面,西部(重庆)科学城东西向规划系列穿山隧道:向东打通中梁山,便捷与重庆主城核心区路网;向西越过缙云山,衔接成渝。目前,东西向共通车17个隧道。

此外,轨道27号线计划年内开工,将在科学城设置4个站点;七纵线、珊瑚大道东延伸段等骨架路网的前期研究已进行;沿山大道、新森大道正在开展初步设计工作。

随着重庆一批铁路、公路等重点项目的开工、完工,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外向通联能力正在增强。成渝高速公路拟由原双向四车道拓宽为双向八车道,成渝中线高铁将设科学城站……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发展大提速,西部(重庆)科学城,一座面向未来的科学之城,一座现代城市样板的国际之城,正向我们大步走来。(李童彤 黎静/文 重庆高新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