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齐聚“云”端——
共谋新发展 共赴新征程
期待成渝地区交通一体化,共建“成渝机场群”“高铁网络”;深度抓好开放合作;打造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先行区……
为编制“十四五”规划履行审查监督职责;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建言;落实好重点任务……
两场专题“云”记者会,6位嘉宾,聚焦“十四五”谈谋划、提建议、出实招,迸发智慧火花、共议美好愿景。
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时 间: 1月21日下午
关键词: 西部样板区 “6+1”现代产业体系 “金牌球市” 共建“成渝机场群”西部科学城 交通一体化……
嘉 宾:
曹清尧(市人大代表、荣昌区委书记)
王 林(市政协常委、重庆大学教授)
许仁安(市交通局局长)
下好“先手棋” 当好“桥头堡”
“荣昌作为成渝两地合作的‘桥头堡’和‘双城经济圈’的‘主战场’,我们坚持在全局中谋好篇、在一域中布好局、在工作中下好先手棋。”市人大代表、荣昌区委书记曹清尧表示,目前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等33项事关荣昌重大事项已列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电子电路产业园、渝西川南综合物流园等4个荣昌重大项目纳入川渝共同实施,与毗邻地区达成合作事项97项;国家畜牧科技城建设全面开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西部样板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先行区顺利推进。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是荣昌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曹清尧表示,在“十四五”关键时期,荣昌将切实把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增长极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一切工作的主线,坚持“一手抓壮大自身实力、一手抓对外开放合作”,加快建设国家畜牧科技城、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西部样板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先行区,着力打造创新发展新平台、产业经济新高地、开放融合新格局、绿色宜居新家园,扎实有效推动《规划纲要》重点任务落地落实。
到2025年,荣昌将初步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畜牧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内影响力的陶瓷创新中心、具有西部影响力的电子信息研发中心;以消费品、新材料、智能装备、电子信息、大数据区块链、运动健康和农牧高新为主体的“6+1”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备,生猪产业数字经济成为全国示范;营商环境更加优化,现代化多层次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成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先行区;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形成,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成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西部样板区。
加强区域协作 共享智慧成果
“我就是一个老球迷,20多年前,我们不仅在重庆为球队加油呐喊,还经常坐车去成都看球。”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市政协委员、重庆大学教授王林难掩激动之情。在他看来,成渝地区老百姓热爱足球,曾有享誉全国的“金牌球市”及民间“足球热”的传统。他建议,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契机,开展成渝地区间的足球联赛,设立政府足球发展引导基金,促进成立政企协同的成渝职业足球联赛委员会,选拔18-20支甲级球队,引进足球管理人才、教练及足球队员等,激活“金牌球市”,发展体育产业及其相关服务业,促进体育与服务业的融合。同时,建议成渝地区加大机场群协同力度,打造航空川渝或成渝品牌。将成渝机场打造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枢纽机场,打造成渝腹地的“临空都市圈”,并统筹规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航空网络布局。
“成渝是离环印度洋地区最近的2个国家中心城市,坐拥西部最大的内河港口群和机场群。”他建议成渝地区联手创建全球内陆第一的“成渝自由贸易港”,打造内陆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枢纽。通过实现大宗货物的中转集运分拨,提升成渝自由贸易港的物流汇聚能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通道畅通等。王林说,打造“成渝自由贸易港”,既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动力源,更是连接和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对成渝两地正在倾力打造的中国西部科学城,王林建议借鉴苏沪鲁经验,筹建“成渝产业技术研究院”。研究院定位为非营利性科技研发与服务机构,不设围墙,向社会开放创新资源,吸引社会各界创新人才、思想、资本等共同参与创新,共享智慧成果。
立足“1+6” 交通“一盘棋”
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交通必须下好“先手棋”、当好“先行官”。市交通局局长许仁安表示,为推动川渝交通一体化发展,市交通局建立工作推进机制,成渝双方签署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及普通公路、内河水运、运输服务、智慧交通、执法管理和万达开交通融合发展等“1+6”框架合作协议,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成渝两地的合力推动下,交通运输部批复同意重庆、四川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合作协议落地落实,谋划推动一批高速铁路、省际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等跨省项目。”许仁安表示,实现成渝双核超大特大城市之间1小时通达、成渝双核至周边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成渝地区相邻城市1小时通达、成渝都市圈1小时通勤。加快打造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
加快建设重庆江北机场T3B航站楼和第四跑道,加快第二机场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万州、黔江机场改扩建,积极推进潼南、开州、石柱、忠县、酉阳等一批通用机场建设。
加快共建轨道上的双城经济圈,全力推进“米字型”高铁网建设,推动成渝地区高铁网络高效融入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缩短成渝地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全国主要城市群、经济区的时空距离,基本实现1小时成渝双核直连、3小时毗邻省会互通、6小时北上广深通达。同时,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四网融合”发展,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在公路体系建设方面,加快建设“三环十八射多联线”高速公路网,畅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核间高速公路通道,加快推进成渝高速加宽、渝遂高速北碚至铜梁至潼南段加宽等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大足至内江、江津至泸州北线、梁平至开江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完善毗邻地区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网络,打通“断头路”和“瓶颈路”。
在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方面,共同呼吁国家建设三峡水运新通道,加快长江朝天门至涪陵段航道整治,共同推进嘉陵江、涪江、渠江高等级航道建设,畅通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干支航道网络,提升支流对干流货物运输贡献率。
在客货运输服务一体化方面,开通重庆主城—成都城际货运专线、集装箱货运班车,开通重庆主城—成都城际货运专线、集装箱货运班车,进一步增开川渝跨省城际公交,推动“一卡通”优惠政策互惠、汽车客运联网售票,推进城际旅客联程运输和客运“一票制”,提升通勤化水平。加强川渝数据共享,共同打造智慧交通,提升群众出行满意度。 (记者 程 颖)
共促“十四五”发展开局起步
时 间: 1月22日上午
关键词: 现代化经济体系 城乡融合 审查监督 抓好落实……
嘉 宾:
袁天长(市人大代表、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
易小光(市政协委员、市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
董建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履行好审查监督职责
2020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将支持和督促市政府科学务实抓好“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作为重要工作任务,开展了系列工作。袁天长介绍,从2020年6月开始,市人大财经委多次听取市发改委关于“十四五”规划基本思路、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等情况报告,及时了解掌握规划编制的进展;2020年11月,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又专门听取市政府关于规划纲要编制情况报告;为支持督促市政府相关部门编制好规划,2020年6至11月,市人大常委会还开展了“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情况调研,并通过代表履职平台征求了全市800多名市人大代表对规划纲要的意见建议。
“为保障规划纲要顺利实施,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还将依法履职,支持督促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规划的实施工作。”袁天长介绍。
督促及时完成重点专项规划的编制审批,防止专项规划编制审批时间过长而耽误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大政策的实施时间,影响规划目标的实现。
督促抓好年度计划的制定及实施,做好五年规划与年度计划在政策、任务、目标、项目上的衔接,按照规划纲要明确的发展方向确定年度工作重点,把五年规划总体目标任务逐年分解到年度计划目标任务中,有力有序推进规划的有效实施。
督促制定规划实施工作的配套措施,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将支持督促市政府加快制定规划实施工作的配套措施,建立健全工作协同机制,明确任务书、排出时间表,按照一本规划蓝图、一套政策体系、一张项目清单、一张任务完成时间表的要求,推动规划纲要真正落到实处。
督促抓好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市人大常委会将督促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建立完善规划实施情况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检查监督。明年,市人大常委会计划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推进情况报告,确保“十四五”时期各项任务目标顺利实现。2023年,市人大常委会将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
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易小光认为,面对国内外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区域发展也将呈现新的发展局面。
“重庆必须在‘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发挥‘三个作用’奠定坚实基础。”易小光建议,首先应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塑造发展新优势,“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为抓手,高标准建设具有强大创新要素集聚能力、引领重庆创新能力提升的载体,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要坚持高标准构建科技创新体系,营造科技发展软环境。”
在推动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上,易小光认为,应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
此外,易小光建议优化“一区两群”国土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推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绿色发展。
在推动开放与区域合作上,易小光建议,重庆要加强与西部地区协同发展,推动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绿色发展协作,深化与中、东部地区战略互动。
他说,还要突出工业转型升级,打造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等绿色制造业;推动服务业绿色化,还要推动农业农村资源可持续利用。
关于如何打造国内一流营商环境,易小光建议要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提高社会发展及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营商环境不断改善,提高法治水平,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高要素保障能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
不断完善实施机制
在“云记者会”上,董建国就市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和实施《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董建国说,规划纲要坚持“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统筹设置五大类25项主要指标和11项具体任务,并统筹设置20个专栏,研究提出重大项目500余项。
“规划纲要的编制广泛体现了民意诉求。”董建国表示,在编制过程中,收集到有价值的意见建议2000多条,对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市民关注的焦点,规划纲要也有针对性地增设了专栏、增加了项目,着重体现绿色发展导向、严控高耗能项目、杜绝高污染项目;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优化,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突出“两群”地区生态、文旅发展导向,文旅、康养以及风电等新能源项目重点向“两群”地区倾斜。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董建国认为,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如何推动规划目标任务顺利实现?董建国从4方面进行了解答:
一是建立统一规划体系。推动各级各类规划同步编制、衔接一致,形成合力,加快构建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二是构建政策协同机制。坚持规划定方向、财政作保障、金融为支撑、其他政策相协调,构建规划、财政、金融、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保障规划纲要顺利实施。
三是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强化年度计划与规划纲要的衔接落实,主要指标、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重大工程项目纳入年度计划,落实责任主体,明确任务分工。
四是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健全规划年度监测、中期评估、总结评估机制,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及时公布实施进展,自觉接受各方监督。 (记者 黄笛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