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园主人鲜英的家风家训
中国立国数千年在精神不在物质。能保守我国旧道德,不为物质所诱,此大豪杰。望尔将《大学》古本一书,常置座右,以为守身作人之本。则本立道生矣。古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教人守身作人道理。又曾文正公曰:“‘劳谦’二字,受用无穷”。劳,所以儆惰也;谦,所以儆傲也。有此二字,何恶不去,何善不臻。
这是1946年三伯鲜继恒赴美留学前夕,祖父鲜英在全家福照片后面的题词。他强调以《大学》为座右铭,学习如何做人,重要的是“保守我国旧道德”。
“旧道德”即传统美德。“修身”和传统美德紧紧相连。祖父称赞能保持“传统美德”不为金钱物质诱惑的人才是“大豪杰”,旗帜鲜明地向子孙提出了要求。同时,他借用曾国藩的家训“‘劳谦’二字,受用无穷”,重视勤劳和谦虚的美德,因为“劳,所以儆惰也;谦,所以儆傲也。有此二字,何恶不去,何善不臻”。这就是鲜家的家训。
每年除夕,我们全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开家庭会,总结一年来自己做得怎么样。二孃鲜继兴21岁去世,她留下的一篇尘封了七十多年的作文,题目是《岁末》,恰好描绘了鲜家开会的情景:
“在旧历二十九日的晚上,我从学校回到家里。我们家里真热闹,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嫂嫂,一共有十个。可是,除过年外,仅有少数的离家近才经常回来,所以爸爸每年必要他们离家远的回来聚会一次,并要开一次家庭会议,以讨论本年每个人的一切,及每个人对家庭有无改良之处的建议,尤其是爸爸,他在这会议中,表现出种种的情形。从他的每一句话中,都知道他慈爱的心理,和希望我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从他那额上的皱纹,更显出他近几十年的辛苦。
不一会,窗外很冷的雪风,慢慢地吹进房内,只见爸爸的银须一根一根地飘着,把他那副辛苦而和善的面貌,在这大雪的晚上,特别地表现了出来。这天晚上是除夕,因之开会的时间不久,可是这开会的意义真不小,尤其是这天晚上,对我的影响真深,我是一世也不能忘记爸爸的面孔。”
鲜家子孙就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他们虽然出身富裕,但却没有纨绔子弟的坏脾气。相反,他们达观、勤劳、节俭、正直、善良,富有爱心。
七嬢鲜继根是英语教师,七十多年前在清华中学念书。她在一篇《自叙》中写道:“不知为什么,更没理由地爱那些贫困的小孩。我知道他们生活的痛苦、烦闷。也许他们会感到人生的无聊,以至于愿早死。我恨此时我不是个有能力有钱的人,不然,我一定要接济他们……”她说到做到,之后培养家里18岁小保姆。为了女孩的将来,七嬢让她上夜校取得初中文凭,之后又让她去工厂,为她介绍男友组成家庭。
父亲鲜继坚是鲜英第五子,1947年参加川东地下党,新中国成立后曾参加南山金融系统政治学习班。祖父曾特别嘱咐我的父亲:“最穷不过讨口,不死总要出头”,教育他做人要旷达,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父亲从南岸海棠溪担粪上山,一百多斤的粪挑子压得他直不起腰。夏天火热得他大汗淋漓,弓着腰一步一个脚印往山上走。冬天飘雪,他穿着千疤万补的棉背心,头冒热气担着满挑粪水跋涉在石阶小路……
1966年,鲜家人从特园搬到下半城的解放东路292号居住。父亲从南山下来,过江才能回家。轮渡费是4分钱,为了节约,他有次竞横渡长江。不久,他调到沙坪坝金融系统建筑队。从解放东路到工作地约三十公里,他步行十公里到石桥铺,再乘车二十公里到单位。每天早晨4点钟起床,匆匆吃碗开水泡饭就出发,开始周而复始的行程。
生活如此艰辛,父亲依然乐观。天天晚上我们家里都有客,都是父亲的“难兄难弟”。他喜欢喝下关沱茶,每天都泡一搪瓷缸子茶,家里孩子或客人都喝。坐在方桌旁,茶缸子放在桌子中间,父亲与朋友一边喝茶,一边海阔天空摆龙门阵。他笑容可掬交谈着,似乎没有一丝疲劳。一个星期天,我买了几碗川北凉粉和下半城的“白豆花”带回家,权当下饭菜。正好一位朋友光临,父亲热情邀请朋友上桌,调侃说:“菜虽不多,都是名菜。”这句话成了家里流传的经典。
鲜家在重庆属于名门望族,长辈们生活在富裕的家庭,青少年时代生活优裕,但并不影响他们的人品。无论对人、对事,或是面对挫折,他们都能以鲜家家训对待,坐看云起云落,直面跌宕人生。
(作者鲜述文、隆准系鲜英孙女与曾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