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雁形尊
□ 作者 蒋华
《汉乐府·西门行》诗曰:“ 饮醇酒,炙肥牛。请呼心所欢,可用解忧愁。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这是汉代古人及时行乐思想的反映。而一件华贵精美的西汉青铜雁形尊的出现,正为这一享乐思想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佐证。
该雁形尊,1997年出土于重庆市巫山县,高39厘米、长45厘米、重7公斤,形象为一只伏卧的大雁,长颈高昂,雁头前倾,微微低垂,底座就是雁的璞掌。优美的线条、怡然的造型,好一只悠闲地游弋于湖面的大雁。
据专家介绍,时至今日,该雁形尊表面仍残留有些许鎏金的残渣,可证其在刚铸造完毕时应是金光灿灿,通体鎏金。由于年代久远,其表面鎏金剥落,尽显岁月沧桑。这件雁形尊就是古人酒宴之上用于盛酒的容器,极有可能是当时居住在巫山的巴人杰作。其全身饰有精美的阴刻羽纹,背部一小环正是一个盖子的纽,揭开之后会发现其腹部中空,空间正好用于盛酒。迄今为止,在重庆乃至整个三峡库区都极少发现同类型汉代青铜器,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因此,这件器物被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所珍藏。
该雁形尊如何使用?汉代人实行的是分餐制,大家席地而坐,每人面前一个食案,上面摆放着美食。盛满美酒的尊则被放在酒席之中,由侍者用长柄的勺将酒从尊中舀出,盛入杯盏,再用盘子恭敬地转送到宾主面前,供其饮用。主宾共饮同一尊中的美酒,这个用勺往杯盏里舀酒的过程被称为“斟酌”(如今斟酌的含义乃是后起之意)。左图中汉代歌舞宴乐画像砖拓片所展示的场景,正是对其使用的最佳诠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们时代观念的发展演变,中国的青铜器开始走下神坛,从祭祀礼器逐渐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雁形尊正是这一时代变迁的体现。
录入:徐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