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1年03月09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犇往新征程——2021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齐唱“双城记”  共筑新格局

版面翻页
犇往新征程——2021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03
齐唱“双城记” 共筑新格局
□ 本报记者 陈钰铃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决策,为川渝两地抢抓机遇、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战略引领。2020年以来,川渝两地凝心聚力,为促进两地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持续深化合作,助力各项工作不断落实。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进入新发展阶段,川渝两地如何贯彻好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唱好“双城记”,融入新发展格局?3月6日,重庆举行首场全国两会“云”记者会,部分在渝全国人大代表、住渝全国政协委员受邀通过线上平台,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积极建言献策。本报还连线部分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共献良策、共谋发展。

 

 

制造重镇:

共建平台 协同创新

四川、重庆作为我国制造业重镇,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推动两地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战略实施的关键之举和必由之路。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陈金山介绍,去年以来,川渝两地通过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川渝制造业协同发展专项工作组、搭建产业合作平台等形式,实现了在工业互联网、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领域协同高效发展。“2020年,重庆、四川规模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陈金山表示。推动成渝地区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既要干在当下,更要深思熟虑、谋划长远,为此陈金山建议,要对照落实重庆市委关于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的内容,进一步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项目化清单化抓好落实。“同时,着力推动两地在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产品研发、工业设计等重点领域,以及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消费品、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行业,共同建设一批赋能制造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助力双方企业加强互动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汽车产业作为成渝两地制造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当前两地现有汽车整车企业45家,汽车零部件企业1600家,年产值超过6000亿元,汽车年产量近300万辆,全国占比近12%,是全国六大汽车产业基地之一。“川渝两地汽车产业集群已经形成,未来的关键是要在转型升级的变革时期抓住机遇、协同促进。”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满怀期待。他建议借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契机,形成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发展,确保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科技驱动。针对汽车制造业中的技术创新难题,朱华荣进一步建议,两地政府整合汽车、交通、通信、电商等优势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等各类产学研资源,组建汽车智造创新中心,通过开展汽车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先进标准体系推广工作,协调两地汽车产业园区建设和布局优化,助推两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内陆开放:

合作开放 高效互联

作为国家着力打造的第四个国家级城市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肩负着打造引领内陆开放新高地的重大使命。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促进成渝两地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表示,要以增强开放合作效能为主线,以重要开放平台和战略通道建设为重点,树立一盘棋理念、加快一体化步伐、形成一揽子方案,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情。

为此,王济光建议共同建设川渝协同开放示范平台,依托本地外向型产业优势,有序推进国家级新区、综合保税区等功能平台建设,探索建设成渝共建产业园区的“飞地经济”合作模式。加大金融、科技等领域在特殊功能区域的开放步伐,扩大港口、机场口岸的开放力度,携手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启对外开放的“内陆时代”。“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同时,落实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开放制造业、逐步放宽服务业准入。”

在抓住机遇建设成渝地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同时,完善两地对外交通体系、提升物流运输能力同样至关重要。“通过完善寸滩、果园、万州等港口建设、打造具有联通东西、成本低廉、快速高效的长江上游港口群,构建陆海联运、空铁联运、中欧班列等有机结合的联运服务模式和物流大通道。”王济光建议道。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委常委、万州区委书记莫恭明表示,万州区将加快建设“一区一枢纽两中心”,努力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物流枢纽、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扛起大区担当,作出大区贡献。

对进一步发挥中欧班列在成渝两地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中的优势,王济光建议两地可以通过建立定价协商联盟、提升市场化运营水平、统一核心指标发布、境外线路代理联合招标、共建共享海外仓海外港口场站设施等资源,提升境外关键节点掌控能力:“通过联合建设境内外班列线路、建立集货协商联盟,共同维护中欧班列市场分区版图;以错位布局境外主枢纽,共同推进境内外还箱点建设,打通平台公司集装箱管理系统,统筹共享集装箱资源,加快自有箱流转,形成运力互补共享。”

 

法律支撑:

法制引导 制度供给

今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从司法角度有力支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新开放格局建设。作为法律行业从业者,全国政协委员、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彭静对此十分关注。在她看来,成渝地区的对外开放格局与东部地区相比,最大的短板就在于“制度型开放”相对滞后。“这要求以法治引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新开放格局。”彭静说道。

“站在更广的法治化视野,成渝地区还需要国家层面从法治协同的角度形成更多的‘制度供给’。”彭静解释道,成渝地区开放格局中的“陆海新通道”建设,涉及诸多国家和地区,需要解决好各方协调合作的体制机制、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等问题。同样,两地在探索“陆上自由贸易新规则”时也需要法律的支撑。

为此她建议,国家商务部牵头通过国际法和谈判,明确各参与方和利益攸关方的权益与责任,积极探索陆上贸易在法律支撑、标准化建设、产品创设及推广运用、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实施要点。同时加强川渝两地法制机构建设,法制资源、法制能力培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协助成渝地区共建高标准市场体系。积极打造成渝(川渝)两地“区域法治共同体”、“法律服务共同体”,实现对内两地违法线索互联、监管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对外实施律师事务所“走出去”战略,共同推进一带一路等境外分支机构的互补设立。

 

“川”音:

苏 华(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

要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战略,关键靠人才,特别是符合这一战略的一大批科技创新型人才,产业领军人才,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因此,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成渝地区高校和国内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科技创新人才,针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和产业布局,建立产业学院,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促进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结合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产业领军人才。

其中,培养一批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尤为重要。可以从建设一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入手,通过重视产教融合,共建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平台,开展校企合作实施“大国工匠培养计划”等,加快成渝两地教育布局结构和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提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人才支撑力度。

 

刘以勤(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侨联主席)

近年来,成渝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果,重庆成功举办两届智博会,今年又获批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成渝地区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带来诸多政策利好。

为突出这一优势产业,应梳理跟进新生代人工智能潜力企业,借助重庆智博会的集聚效应,吸引、汇聚优质资源、企业,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面向成长性高发展前景好的企业,专项资金、应用示范、产业基金、政府全周期服务等支持渠道多管齐下,探索加大研发费用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优秀人工智能企业和项目发展壮大,力争出现一批行业领军龙头企业。

加强对成渝地区以应用为导向的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支持,探索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推动人工智能实训基地建设。引导地方政府针对核心骨干人才提供住房等补贴,降低生活成本,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促进人才发展。 打造两地人工智能咨询专家智库,开展人工智能法律、安全、治理和标准等前瞻问题研究。鼓励行业内龙头企业、东部沿海地区投资机构向成渝地区转移,为汇集人才、资本、项目,培育人工智能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贺盛瑜(住川全国政协委员、西昌学院院长)

目前成渝两地的40多所应用型高校和16家企业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应用型高校产教融合联盟”,旨在加快推进成渝地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聚力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完善成渝地区应用研究协同创新体系,加强国内外应用型高校产教联盟的合作交流和共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服务和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作出积极贡献。

积极融入“经济圈”,两地高校应根据“经济圈”建设的新经济产业体系建设目标,结合自身学科专业优势,为“经济圈”新经济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积极协同科研院所、企业、政府等单位,共享优质资源、共建科研平台、共化科研成果,为“经济圈”建设提供科技支撑。把握“经济圈”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增强文化传承创新能力,构筑起“经济圈”建设的魂,为“经济圈”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四川政协报》记者 王天雨)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