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21世纪以来第18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凸显了新发展阶段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今年,我国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
重庆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3月7日,全国两会重庆代表团举行第二场“云”记者会,邀请了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奇,全国人大代表、重庆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彦㛃,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国东,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重庆市委会副主委张洪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本报与《四川政协报》同时连线住川全国政协委员,且看川渝两地代表、委员如何建言——
李春奎 因地制宜打造“金字招牌”
2020年7月,巫山县120个贫困村、2.46万户8.9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巫山地处三峡库区腹心,集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巫山该如何做?
全国人大代表、巫山县委书记李春奎表示将因地制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在重点做好“粮食稳村、产业兴村、生态美村、建设强村、改革活村、文明润村、创新治村、以城带村”的同时,还要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积极探索乡村振兴的巫山特色。
“我们将立足新发展格局,抢抓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机遇,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着力在四个方面实现‘华丽转变’。”李春奎认为,要实现乡村面貌之变,应将发展产业与国土绿化结合起来,持续发展壮大以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康养、生态工业为主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既扮靓扮美“绿水青山”的颜值,又做大做强“金山银山”的价值。
要实现治理主体之变,需全力打通资金、管理、人才等城市要素和工商资本上山下乡通道,加快搭建起各类人才大展拳脚、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逐步形成以农民为主体,多元参与的现代化乡村治理格局,着力破解“空心村”难题。同时,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为乡村治理赋能。
要实现发展动能之变,应探索以“党建+”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深化“三变改革”“三社融合”,加快实现“企业+合作社+农户”“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等现代农业模式全区域覆盖,有效盘活各类闲置资源,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要实现农业地位之变,建议立足新发展格局,打造巫山脆李、巫山恋橙、巫山中药材等“金字招牌”,将巫山打造成全国重要生态产品供给地,让更多“生态宝贝”走进全国人民的视野,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刘家奇 让每个村落成为风景区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中,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兴旺的内涵元素里,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当天的“云”记者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睦和村党支部书记刘家奇表示,农业产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走“以农促旅、以旅兴农,农旅结合”的创新发展之路,有利于提升城市与乡村的核心竞争力,有利于缓解“三农”问题,促进土地增值、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他认为,农旅融合发展,能有效盘活农村集体闲置的荒山荒坡、堰塘水域、湖泊、森林、历史文物、古院古宅、古树名木等资产资源,吸引大量城市资本下乡投资兴业,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他建议,按照“突出特色,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科学规划”的发展原则,积极培育农村各自的特色产业和亮点优势,这样游客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区域内,都能亲自参与和体验农村农事、农耕文化、赏花品果、休闲观光、高山避暑、滑雪观景、民族节庆活动等,才能有力拉动农旅融合发展。
同时,刘家奇还分析,通过农旅融合发展,能吸引更多在外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有效拓宽回乡创业的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创业的压力,真正实现足不出村、足不出社、就地挣钱的美好愿望。还能有效缓解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的家庭压力和社会矛盾压力,有力促进社会的安稳和谐。
此外,通过农业产业化以及延伸的旅游产业、休闲观光产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就业、促使农民、农业、农村转型升级发展,保障农业增收、农民致富、农村发展。“把推进乡村旅游特色产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让每个村落既是生活区又是生产区,还是风景区,实现乡村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宏伟目标。”刘家奇说。
吴彦㛃 以品牌化农业驱动乡村振兴
作为一名来自农业战线的代表,在投身农业产业事业十多年的历程中,全国人大代表、重庆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彦㛃深深体会到,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产业兴旺基础在农业。她认为农业现代化经过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要实现更高水平的农业现代化,更加契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走品牌化农业发展之路是必然选择,品牌化也应该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驱动力。
三峡库区柑橘产业是农业部规划的唯一加工类甜橙产业带,要建设亚洲最大的橙汁加工基地。多年过去,虽然基础实力日益完善,但是品牌多而不优,缺乏重点培育。通过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在分析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吴彦㛃结合国内农业发展的现状,立足有力促进乡村振兴,提出了关于构建农产品品牌体系助力乡村振兴的四点建议。她认为,首先要以创新推动品牌发展,努力打造高端高质品牌。充分运用5G网络、物联网技术建设智慧农业大数据系统,让农业生产用地、品种种植分布、生长、产量预估等情况及时数据化,为政府发展规划、农产品安全、农产品供销、企业投资兴业等提供有效支持。
要完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打造高质量高价值农业品牌。不断完善从选种、育苗、标准化建园、种植管护、采摘、加工生产、产品分级分类到包装运输等方面的标准制定,根据不同国家要求梳理出口和内销的标准,使标准化贯穿产供销的全过程。
要创建特色品牌,努力打造地域性标志品牌,促进品牌规模化发展,加强优秀品牌的宣传推广。
此外,还要建立政府赋能农业品牌建设的长效机制,为优秀农业品牌健康稳定发展壮大更好地保驾护航。
余国东 对农业面源污染实行清单化管理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全国政协委员、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余国东说,中央一号文件把生态振兴摆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把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点来抓,对新时代新阶段的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围绕“一保两治三减四提升”总体目标,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强化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示范,全市创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试点示范乡镇140个、村社200个,示范带动农村逐步形成“一户一美、一村一景、一镇一画”的发展格局。
“但是农业面源污染逐渐成为当前水污染防治的主要矛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将成为未来水污染防治的主要方向。”余国东说,化肥过量使用,最终都会渗透到地底,污染水资源。
针对农业面源污染中的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污染,国家相关部委已经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而对减少化肥使用、推广使用有机肥还缺乏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考核办法。余国东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对比化肥,有机肥存在生产成本高、销售成本高、劳动力成本高等问题,继而增加了运输、使用成本。因此,他建议有机肥生产、运输、销售、使用环节都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扩大有机肥的使用范围。
他认为,还要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监督指导。按照“理清底数、明确影响、重点监测、分区评估”的总体思路,系统监督指导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联合农业农村部门,建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协调联动机制。建立全市现代农业园区、种植大户、蔬菜基地农业面源数据库,摸清底数,启动环境质量监测,逐步实行清单化管理。结合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成果,探索建立典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模型,开展污染风险评估。
张 洪 推进林业生态绿化彩化美化
“林业工作的主战场在农村。”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重庆市委会副主委张洪表示,全市90%以上的林地是农村集体所有,林业产业属于大农业,林业事业最直接的服务对象是农业农村农民,林业的主要从业人员是农民。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是林业部门的应有之义和职责所在,发展林业事业必将大力促进乡村振兴,推动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十四五”期间,全市林业部门将做好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惠民、能力提升“四篇文章”,以“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绿色生态屏障建设、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重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十大工程为抓手,努力实现从绿化到彩化美化再到美丽的渐进式提升、从资源到资产再到资本的常态化实现。到2025年,重庆森林覆盖率达到57%,森林蓄积量达到2.8亿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2000亿元以上,林业全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5%左右,为全市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具体如何做?张洪认为,要强化生态保护监管,夯实农村生态本底,严守林业生态保护红线。补齐制度短板,健全林地、森林、湿地、草原保护制度;全面实施林业资源“一张图”管理,严格林地、湿地、草地用途管制、分级管理和征占用定额管理;科学确定公益林和商品林比例,把所有的天然林、公益林都保护起来,按照生长量大于消耗量原则,严格林木采伐限额管理。
同时,要统筹推进山上、水岸、林中、田旁、湖周、草丛绿化彩化美化,系统治理,整体提升,努力实现乡村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水草丰茂,让山水林田湖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拓展城乡间绿色生态隔离区和连接带,加快消灭荒山荒沟荒坡,大力开展“四旁”造林绿化。
此外,要强化绿色产业发展,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推行林产品加工园区化,大力引进和支持实力企业开展林产品深加工及流通贸易。继续培育推出一批特色森林人家、森林康养基地和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及产品,因地制宜发展森林养生、森林疗养、森林养老、森林食品、森林运动、自然教育、小微湿地生态经济等新业态,吸引更多市民到乡村旅游。
“强化生态惠民为民,助推农民增收致富。”张洪建议,要巩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扩面深化林业“三变”改革,大力推进和规范林权流转,进一步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盘活集体林业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林业收益。深化落实林业科技1000名专家进1000村技术服务活动,开展常年性的先进实用技术指导和集中培训。积极推进林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加大林业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转化,加强对农村地区林业产业发展的技术指导与帮扶,让农民看到效益、尝到甜头。
“川”音
赵振铣(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副主席)
从完善配套法规政策、推进权力机关授权、调整完善规划布局、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常态化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逐步形成系统、规范、专业的宅基地管理规则和操作流程。
吴 德(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
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和补助力度,分区分类制定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补助标准,并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力度。
曾 蓉(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四川省委专职副主委)
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四川中型灌区续建和改造的投入力度和补助比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全力保障灌溉供水,守护粮食安全“命脉”。
王建明(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地矿局局长)
进一步加强地学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富有地学文化的精品地学旅游基地和线路,提升乡村旅游质量,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深度融合。
达久木甲(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
进一步支持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进一步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支持粮、畜、烟、果、薯、蔬、林、桑、药、花等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园区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智能化设施建设,并将财政涉农资金整合政策覆盖范围扩大到民族地区所有县。
刘永好(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
国家应通过补贴和配套条件建设,大力实施“农业人才下乡”计划,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实行“引企入教”改革,降低企业参与办学难度,推动新农民职业教育的学历化,吸引更多年轻人选择“三农”专业;加强对农村致富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的培育,引导涉农企业输出成熟的农业人才培养方法和产业管理经验,关注乡村人才梯队建设;增强投身乡村振兴人才的荣誉感,引导社会对“绿领”新农人的身份认同。
(《四川政协报》记者 姜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