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1年03月16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副刊 又“见”毛相林 遥记那年辛亥事 我家的“李焕英” 赶太阳 太阳是个全能冠军(外一首) 父亲教会我“领悟”

版面翻页
副刊
03

父亲教会我“领悟”

□ 作者 黄承锋

创新战略是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全国上下无不关注。创新难,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更难,培养的首要就是领悟能力,或许是一两句话,就会埋下种子。

我父亲是老师。幼时,每当我遇到难题,他总是那两句话:“你自己先想一哈(下),现在告声(诉)你,你会印象不深”“你各人(自己)要能举一反三”。有时候,我觉得父亲是在卖关子,故作高深,后来有了体会,才觉得这是种高深的教学方法,就是让门外人去——领悟,找到彼岸的路径,培养创新思维。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解决平面几何的问题,在反复琢磨、尝试后,添上一条辅助线,问题立马解决,那种悟道的快感,无以言表。很多年过去了,父亲那口带有川音的话,仍然清晰。

我做了父亲,自然而然地传承了这种思维和方法,加上好玩逗乐,装糊涂是我的拿手好戏,搞得我女儿有时觉得爸爸有些傻,只好自己去琢磨、去领悟。

做好领悟活动,培养自己的领悟能力,是每个人学习成功、拥有创新能力的萌芽。我做教师也37年了,父亲很平淡的话,不知不觉伴随至今,为什么现在重新把它想起?近年来,我发现现在的学生主动去琢磨、领悟的意识实在是不够了。这是个大问题!它掐死了创新的源泉。

比如,我在上课或指导学生时常常会发现,他们对基本概念一读而过,没有记忆,更没有领悟,对重要的知识也是一样,在老师问起时,大意都不能说出,一般直接拿起手机去百度,这就说明他们没有去理解、领悟。遇到稍微有点难度的问题,就找老师寻找答案。这就几乎等于白学。

原因在哪里?我发现,现在的老师往往把那些引导领悟的话都忘了。他们把知识点交代得明明白白,对于学生的问题也是有问必答。而一些网络上的辅导软件更是直截了当地把答案交给学生。作为老师,不去引导学生领悟,往往是想把所有的知识都传给学生,不承想这恰恰抑制了学生的领悟力,害了学生。同样的,在家庭教育中也存在相同的情况。

做一个好的教师、合格的家长,就应该恰到好处地站在问题与答案之间,启发学生和孩子的智慧,留足他们思考的时间,这就是培养领悟力的过程。

多年来,我指导研究生和我的女儿一直遵循父辈的教诲,点到为止,谨小慎微,不越界,“我这里没有答案”。学生写文献综述,我只告诉他们一要通读文献,二要领会文献,三要对照选题找出文献的不足,二和三就是领悟的过程;学生探索创新点,我只告诉他们什么是集成创新,什么是引进吸收再创新,什么是原始创新,只告诉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创新程度的差异要求。“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领悟,就是修行的基本功。现在想起来,有些学生的创新点是可以做得更亮、更新,但我退缩了,直到现在也没有去“拔苗助长”,让他们自己去攀登吧,只有攀登,才会有更好、更美的创新。

我常常与年轻的老师们交流说,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自己领悟出来的,而子女不也正是我们的学生么?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