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
一提起阅读,我们不禁会问,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如何来选择?毋庸置疑,首选经典之作。中华文化,从孔孟老庄到“鲁郭茅巴老曹”,从诗经、楚辞到明清小说,历经五千年,一代一代的先贤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知识和智慧宝库;世界文明,亦是多彩多姿。
阅读经典的方法,就是要不断、反复地进入文本。经典所蕴涵的深刻思想,不是一次性阅读就能穷尽的,领会其中的语言美、文字美和思想美,需要反复阅读。
当代人阅读经典带有当代人的视野和问题意识,我们阅读经典就是与先贤进行对话。随时随地,你想阅读的时候,不需要预约,也没有时间限定,它就在那里等着你,带着深刻的智慧等着你去与它畅谈。《庄子·齐物论》中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就是说,《庄子》这部作品经过千年以后,如果有人去阅读它、理解它,与它进行心灵沟通,那么你和庄子的相遇就是早晚之间的事啊。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快速发展、信息快速更迭的时代,人们很难停下来认真阅读和深入思考。如果我们真的愿意偶尔暂停一下快节奏的生活,静下心来阅读,我想,我们从这静谧中的收获要比来去匆匆大得多。
拿老子来说,当他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时候,他面对的是整个人类存在的问题。《道德经》中“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告诉我们,不要违背自然规律,不要过度有为。这对一个民族很重要,对整个人类社会也很重要。尤其当下,人们生活在一个高速运转的社会,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而导致自然生态的破坏,就更需要老子的智慧来启迪我们。人类社会经历近几百年来的快速变化,下一步我们该往何处走?我们在要求更高、更快、更强、更好的同时,是不是应该静下来有所思考?返璞归真、简单生活,是不是眼下需要的一种生活方式?人类需要反思,但反思需要思想资源,那么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就成了我们寻找答案的思想资源。
这些思想对人的精神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庄子·内篇·大宗师》中提到:“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独辟蹊径,不重“记”而重“忘”,认为“忘”胜于“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庄子提出的这个“忘”就与人们的精神成长有直接关系。
庄子的“忘”始于“物”。人类因外物才能生存,但庄子认为,人们要先摆脱那些无休止地将“物”占为己有的欲望,摆脱终身沉沦于“物”中而不能自拔的状态。我们以为自己占有了“物”,实则在我们起心动念去占有“物”之时,我们就已经被“物”所占有,乃至终身被其占有而难以自拔。庄子把这种状态叫做“丧己于物”。
当人从“物”中摆脱出来,可以说是从感性进入了“知”的理性阶段。获取知识是人类的天性,但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他提出忘知,但并非指知识不重要,而是告诉人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去认识并遵从自然规律。人不服从自然规律就会受到惩罚。在这个意义上,人不是自由的。于是,人的精神的下一步成长,就是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服从道德是人的选择,多了一层选择,人就多了一层自由。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自然界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老虎一定要吃兔子,这是自然界的法则,没有选择。但是人的道德是可选择的,善良比聪明更重要。聪明可能是天生的,但善良却是一种选择。选择,让人获得了精神上更高的成长,因为这是“我”自己做的决定。
最后,庄子强调要忘掉自己,即所谓的“忘己”。就是说摆脱了形累,将人从自身的各种感觉经验中超脱出来,在“忘己”之中将人的精神进一步提升。这时,“我”与外物处于一种审美关系之中,看花看鸟,花鸟之中有“我”;看山看云,“我”在云山之间。这时候的“我”与万物融为一体,“我”回到了与“物”的原初和谐之中,达到“我”人格的升华和精神的超越,在心灵的绝对自由中与道合一,从有限达到了无限。
通过忘物、忘知、忘德到忘我,人一步步超越了和外部的对立关系,进入审美状态,和鱼对话、与鸟交流,跟着庄子去游历“无何有之乡”,呈现了一个自由的状态。
书是一扇窗,打开它你将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你会慢慢理解其他民族、其他文明、遥远地方的他者。世界经典中描绘的世界,不一定是你亲身经历的,但通过阅读,你会如同身临其境,慢慢产生一种对不同世界、不同生活的理解。
(本文转载自《人民政协报》2020年5月11日第11版,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