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清明节,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它既指节气,又指节日,自古深得人们重视。
清明,夏代已有,原指大禹治水后既清且明,天下太平。汉时成为节令之一,古称“三月节”,表示天气明朗,万物滋长。汉代《淮南子·天文训篇》说:“春风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漫长的岁月中,清明节逐渐形成了不少与气候和农事有关的谚语,尽管谚语受地域限制、物候等因素影响,但都是劳动人民实践的总结,虽朴实无华,却别具韵味。
清明谚语,有的反映清明时节的阴晴雨雪等,对未来天气走向的影响,如“春分有雨到清明,清明下雨无路行”“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阴雨下了清明前,断断续续三个月”“清明有霜梅雨少”“清明无雨少黄梅”“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清明有雾,夏秋有雨”“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清明要晴,谷雨要淋”“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这些清明谚语通俗自然,明白如话,是人们在长期生活生产的实践中,通过不断观察气象得出的经验总结,对清明之后的天气情况有一定的预示作用,比如“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意思就是,清明节如果刮风,接下来下雨时间就会比较长。当然,天气本来就是风云变幻的,但人们从生产实践中通过谚语把握天气一个大致的走向,也足见其不凡的智慧。
我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劳动人民历来根据节气的变化进行耕作,其中清明节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事节点,与农耕更是紧紧相连,这在清明谚语中可见一斑。如清明谚语,或提醒人们趁此种瓜种豆,如“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清明种瓜,立夏开花”“清明种瓜,船装车拉”;或催促人们抓紧耕田播种,如“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迟延”“播种不过清明关,移栽不过立夏关”“二月清明不用慌,三月清明早下秧”“清明前,开秧田”,等等,这些清明谚语是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农事经验,贴近自然,至今仍每每为人们所引用,告诉人们要不误农事,力争丰产丰收。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们认识到清明天气情况对日后农作物收成的影响,并将其反映在清明谚语之中,如“清明前后怕晚霜,无晴无风要提防”“麦怕清明霜,谷怕后来雨”“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田禾大有收”“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清明雨,损百果”“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等等。这些谚语从一个侧面道出了清明天气对日后农作物丰欠的影响,语出自然,通俗易懂,显示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