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碑新陈代谢 没有“最优解”只有“更优解”
—— 渝中区政协提案现场办理小记
通讯员 陶祥飞 吴宇文
点开百度词条,解放碑身上的各种美誉透露出重庆人的自豪——“西部第一街”“全国特色文化广场”“中国十大新地标商务区”……作为重庆最悠久、最核心的商业地标和城市窗口,解放碑一直是重庆本地人心目中的“城”和外地人眼中的“重庆城”。
然而,今年距解放碑商业步行街建成已经整整24年,城市新陈代谢的巨大压力要求建设者们求新求变。
如何使解放碑—朝天门片区真正成为宜居宜业、人文荟萃、充满活力的美丽之地?年初,渝中区政协将致公党渝中区委会和民革渝中区委会集体提案《关于解放碑至朝天门步行大道业态提档升级的建议》列为2021年度“1号提案”。3月25日,渝中区政府常务副区长王勇主持召开提案现场办理会,对提案办理成效展开督导。
“车水马龙”不是“固定”形象
在“地无三尺平”的山城重庆,解放碑和朝天门两大城市地标之间的道路纵横交错、迂回曲折,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产值,过去的建设发展思路更追求充分利用土地价值和强调机动车优先。“由于历史原因,过去街道的空间格局与尺度并不是‘最优解’,步行体验和街道活力都存在提升空间。”解放碑CBD管委会负责人谢果的介绍,让大家陷入思考。
“必须摒弃‘车水马龙’的城市建设理念,把道路‘归还’给行人。”王勇表示,“要本着对渝中未来负责的态度,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还片区宜居宜业宜游的本来面目。”
“还道于人”不是城市空想
渝中土地面积狭小且城市建设相对成熟,要在目前基础上进行再优化再布局,建设者们必须思考怎么把一寸空间掰成两寸使。“充分利用好解放碑地下环道通行作用,解决人车混流现象。”区政协1号提案的建议提供了思路。渝中区政府从2010年开始,在解放碑区域地下逐步建设一个“一环、七联络、N连通”的地下交通网络,待未来第三期工程全部完工后,大交通出入解放碑可以不再经地面,“还道于人”不再是空想。
长期以来,渝中的楼宇空置问题一直困扰着管理者们,怎么一举两得解决城市建设空间不足和楼宇闲置的矛盾问题?“可根据楼宇空置率情况,安装一批机械车库或把整栋楼改造成立体车库,增加停车位供应。”提案执笔者之一曹粒委员建议由国有平台出面,采取收购、租赁、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对小业主的楼宇产权进行回购、返租或重组,然后再对空间进行改造升级。
“天上地下”美丽不再受限
解放碑—朝天门沿线,人多、车多、市场主体多,让这里“天上地下”都变得美丽,是一门大学问。市政设施杂乱无章怎么改造?楼宇外立面怎么美化?不规范行为怎么整治?在区政协的持续关注下,从2019年开始,渝中区政府就已经下定决心要在片区来个“大换血”。
“主要通过对沿线的街道空间、景观景点、城市交通、市政设施、建筑立面五个大类进行优化,串联解放碑、朝天门两大城市地标,打造世界级的金融大道和消费大道。”谢果说,根据1号提案相关建议,目前区域内26000平方米的楼宇外立面改造项目正拉上“帷幕”抓紧施工,人行道和车行道的改造面积已达43000余平方米,且改变了以往沥青路面的用料,采用了更加优质的石材铺就,颜值气质更加凸显。
此外,渝中区还将推动沿线业态升级作为城市“旧貌换新颜”的重要措施——一方面聚焦“首店、首牌、首秀、首发”经济,补全片区业态短板,另一方面结合山城物理空间特点,推动“街区、后街、天台、江岸、步道、洞穴”等特色消费场景打造,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