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屋诗人吴芳吉
吴芳吉(1896—1932),字碧柳,号白屋,江津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爱国诗人,重庆大学创始人之一;与著名西洋文学家吴宓为挚友;代表作有《婉容词》《两父女》《护国岩词》《明月楼述》《巴人歌》等。
十岁就读聚奎学堂时,吴芳吉曾徒步前往重庆,亲笔写状纸,把被诬入狱的父亲解救出狱,被世人称道不已。十三岁时,吴芳吉又因一篇一千四百余字的课堂作文《读外交失败史书后》轰动县内外,被誉为神童。其老师——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先驱萧湘,在批文中写道:“以诗论文,有李太白之豪放与杜子美之谨严。何物神童……咄咄怪才!”
1911年,吴芳吉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园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大学前身)。入学不久,川籍学生何鲁等被外籍教师所辱,激起全校学生公愤,吴芳吉被推为四川代表向学校抗议。随后,其因不愿写一纸悔过书,说“替人代致不平,无过可悔”,被学校开除。他义无反顾,维护了人格和民族尊严,受到中外人士的称赞。
离开清华后,他先后应邀到西北大学、东北大学、成都大学等任教。1926年,他在西安西北大学任教时,因军阀混战被围困城中八个月。彼时,城内每天有饿死者五百人以上,而吴芳吉宁肯自己挨饿,也要把奇缺的粮食送给他人。1929年,他与重庆籍教授一起致力创办了重庆大学,任文科系主任。
1931年,应当时的江津县县长邀请,吴芳吉辞去重庆大学的职务,返回江津中学任校长。随后,他高薪聘请外地优秀教师到江津中学任教,特聘重大外籍教授来校讲学。江津中学在他的励精图治下,很快跃升为一流中学。
他对聚奎学校所在的黑石山情有独钟,曾说“聚奎小学,为某儿时肄业之地,山川之胜,甲于全蜀学校,某之诗趣,得此诱启最多”,并写了很多描写黑石山、九曲池的诗文。他生前返黑石山游九曲池时,对人说:“我死后可葬于此地,任听树声、鸟声、书声。”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吴芳吉亲自敲响校钟,集中师生上街游行抗议。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抗日,吴芳吉闻讯,慷慨高歌,欲只身一人赴前线杀敌,被师生从江边劝回。按捺不住激情,吴芳吉立即创作了颂扬十九路军的抗日诗歌《巴人歌》,“三千子弟令如山,征衣未浣血斑斑……”传诵一时的诗作成了唤起民众抗战的动员令。
1932年5月9日,吴芳吉向全校师生传达重庆各界同仇敌忾、心系抗战的情形,在激情朗诵《巴人歌》时脸色惨白地倒在了讲台上,离开了人世。故乡人遵其意愿将他葬在了黑石山聚奎校内,并立碑“白屋诗人墓”。
近八十年来,前来谒墓者络绎不绝,冯玉祥、卢前、萧公权、曹刍、佘雪曼等许多名人都曾来此,并留下谒墓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