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1年05月11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副刊 我家的三代党员 春到羊儿山 我经手搜集的红军文物 延安行组歌

版面翻页
副刊
03

我家的三代党员

□ 作者 陈建素

我家祖孙三代都是共产党员,尽管入党时代不同,入党背景各异,但入党目的一致: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祖父是佃农,父亲少年时期过着颠沛流离、食不果腹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初,政府招父亲为粮库保管员。当地党组织组建了夜校扫盲班,组织中青年学文化、学党史、学党的政策。父亲在夜校学习后,对党有了深刻的认识,于1956年入党,从普通党员到任基层领导干部。

父亲有了文化,渐渐地能为党组织多做一些工作了。父亲终身从事农村基层工作,常常是白天与农民一道耕田插秧、抬石修渠,晚上学习上级文件、思考明天的工作安排。从我懂事起,我就知道我们家有很多亲戚。他们都是我们公社各大队的村民,他们到公社开会或赶集都会到我家吃饭。父亲与他们似兄弟姊妹一般,吃饭时有说不完的话。有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上世纪七十年代,公社一农民劳作时从山崖摔下来,受了重伤,紧急送往长江对面的武陵高级医院,腿部大出血无法止血,打电话到公社。父亲知道后,马上想到我叔叔刚好在我家作客,叔叔是万县专区医院的外科医生。父亲与叔叔一道半夜坐小木船过江,到医院把血止住后,第二天他们又一道乘客班船把伤员送往专区医院,抢回了伤员的生命。

父亲的穿着与农民无异,白天下乡,夜幕回家,年复一年。在工作地,群众对父亲评价很高。父亲也多次被上级党组织评为优秀党员,直至退休。

父亲时常给我们讲,党的恩情比海深:是党把他从一个文盲培养成一位党的基层干部。大哥高中毕业下乡,父亲要求他向党员看齐。他18岁时,父亲亲自修改他的入党申请书,大哥20岁入党。我15岁考入师范学校,上学时父亲特地把党章及学习党章材料和毛泽东选集装入我的行李箱里,叮嘱我在学好专业课时,一定要好好学习党章党史。我儿子参加工作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好好工作,力争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得知孙子写好了入党申请书,此时已年过八旬的父亲,要求孙子把入党申请书给他审阅,父亲在申请书上特地添上一句“对党忠诚,为党的事业献出毕生精力直至生命”。这就是有着65年党龄的我的老父亲。

我18岁站上讲台,成为一名乡村老师,从此专心教学,潜心教研,成长为让学生喜欢、家长放心、社会称赞的好老师。在精心学习业务的同时也认真学习党史,对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于199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培养下,自己的思想觉悟、政治业务水平都有了质的提升,扎根乡村教育40年,真是桃李满天下。农村部分孩子家庭经济困难,于是,我资助学生完成学业、进上一级学校,真没将费用放在心上。其中一名学生,我资助至博士毕业,费用过万。有着30年党龄的我,多次被评为先进教师、优秀党员。

儿子于2009年参加工作,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机关,工作中勤奋好学、兢兢业业,于2013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多年来在党组织的培养下,儿子进步很大,总想着为党多做一些工作,常常是工作到深夜才回家。在扶贫攻坚工作中,把扶贫对象视为自己的爷爷奶奶,关心备至。周末带上儿媳和孙女驱车到扶贫对象家中,一家人齐动手打扫卫生,换洗床单。儿子被区委、区政府评为扶贫攻坚先进个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

儿子也常常对六岁孙女进行爱党爱国教育,带孙女到西山公园库里申科烈士墓园、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万州革命烈士陵园缅怀先烈。今年清明节还特地带孙女到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悼念先烈,让孙女从小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知党史、感党恩、跟党走,已融入我们家的家规之中。这就是我们一家三代党员的故事。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