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1年05月1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副刊 “红色”课堂续“红色”情缘 廖文平的 “清洁”人生 精彩六运,为重庆建设体育强市加力

版面翻页
副刊
03
“红色”课堂续“红色”情缘
□ 作者 卢祖容

“‘同文迁丁家不辍弦歌御外侮,璧师赴浔阳互研教艺续前缘’,同学们,这副原创对联是我们来自璧山的老师送给咱们九江市同文中学师生的礼物……”站在千里之外的江西省九江市同文中学的讲坛上,我拉开了“红色”课堂的序幕。

此次访学,何以称为“红色”之旅?那得从九江市同文中学和璧山教育的情缘说起。九江市同文中学至今已有154年历史,学校有三栋“国宝”级古建筑。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名的“同文书院”至今古朴典雅、巍然屹立。革命烈士方志敏曾在此就读。书院从清末到今天,从甘棠湖畔到重庆璧山,一代又一代的同文人始终担负着耕耘智慧、播撒真知、传承文明、科教兴国的教育使命。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同文中学时任校长、著名爱国人士熊祥煦带领全体师生奔波辗转至重庆璧山丁家坳,盖草房当教室、掘深井取水,艰苦奋斗,坚持办学,校风学风一如既往,师生人数高达400多名,且多为四川子弟。抗战结束,同文回到故土,丁家中学继续办学,依然延用同文中学留下的“读好书 做好人”校训。璧山丁家中学和九江市同文中学,血脉相连,共同书写了抵抗外侮、科教兴国的壮丽诗篇。我们的此次访学之旅,是对红色记忆的追寻,对红色精神的传承。

作为民进会员,作为人民教师,我心里一直牢记党和人民赋予我的立德树人的使命。这次到百年老校献课,不正是我和孩子们一起学党史、见行动的良好契机吗?我决定:这堂语文课,红色旋律将贯穿始终。

心中有情,灵感自来。我确定了统编教材倡导的“1+X”阅读课型。以教材中重庆籍作家莫怀戚《散步》一文中的“对称句”这个美点为“1”,精选了我自己原创的亲情小文《那年那车那人》、“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抗疫英雄张定宇的事迹材料和颁奖词、“感动中国十大杰出人物”之江西南昌平民夫妇万佐成、熊庚香事迹材料、九江市同文中学学校校史为“X”材料,让孝顺感恩爱家等小爱以及奉献担当爱国等大爱在阅读中自然浸润孩子的心灵。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上,我和孩子们的脉搏会因红色精神而一起律动。

课上,当我用“同文迁丁家不辍弦歌御外侮,璧师赴浔阳互研教艺续前缘”的对联引出话题,孩子们的眼神由陌生敬畏慢慢变得柔和温暖。当我们一起在对称句这种汉语特有的简洁优美多情的句式里品读家国之情时,动人的一幕出现了:一个看似文静羞怯的女孩儿,在朗读张定宇的颁奖词“这一战,你矗立在死神和患者之间;那一晚,歌声飘荡在城市上空,我们用血肉筑成新的长城”时,声音颤抖,几近哽咽。我激情点评:“孩子,你不是用嘴在朗读,你是用心在诵读,读出的是对英雄的敬仰,更是中华儿女在大灾面前不顾生死舍我其谁的民族精神。”全场掌声雷动。在运用对称句表达同文中学和璧山教育“红色”情谊的环节时,孩子们心中有情,笔下有爱,一个个佳句挥笔而就——

“同文丁家,携手并肩,抗击日寇迎光明;九江重庆,风月同天,交流学识奔未来。”

“忆往昔同心办学抗敌,看今朝并肩科教兴国。”

“先贤爱国精神留赣渝两地,后辈强国梦想耀巍巍中华。”

……

我和孩子们一起高声朗读着他们的走心之作,深情而铿锵,这,是红色精神的力量。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