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1年06月08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人物 突 破 徐洪志:把研究成果写在油菜花里 吴胜军:用知识守护三峡库区一草一木

版面翻页
人物
04
吴胜军:用知识守护三峡库区一草一木
□ 本报记者 陈钰铃

吴胜军对考察带回的样本进行测验分析 霍吕 摄

◆ 北碚区政协委员

◆ 民进重庆市委会资环专委会主任

◆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三峡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

走进吴胜军的办公区域,嗡嗡的机械声中,他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土壤检测、数据分析等工作。

作为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三峡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吴胜军的工作与生活已和三峡库区密不可分,三峡库区沿线实地考察、分析库区土壤生物数据、研究三峡消落带治理措施……他的脚步遍布库区的每个角落,为系统了解三峡成库后新生水库生态系统的宏观和微观过程提供科学的认知,为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修复、治理外来生物入侵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用创新让消落带水清岸美

三峡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承担着夏季防洪、冬季蓄水的作用,便形成了周期性的涨落幅度为30米、面积达348.89平方千米的的库区消落带。“原本是旱地、农田的区域蓄水时被淹,排水时露出,渐渐形成了一块水陆周期性交替地带,这给本地生物的生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说到三峡库区,吴胜军侃侃而谈。如何治理因水位周期性涨落给本地生物带来的不利影响,学术界提出了不少例如栽种杉木、桑树等办法。但由于没有深入了解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的特点,这些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

“消落带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土壤中微生物的抗性与韧性,这些都是我们在修复消落带生态环境中应该考虑的重要内容。”在多次对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后,吴胜军等人注意到,以水位高度165米为界限,生长在不同高度的植物状态明显不同。

“以常见的苍耳为例,生长在165米处的苍耳长期处于水量大的环境中,为了自身生长繁衍,只能拼命长,长得越高越有利于存活。这也证明,位于消落带范围内的植物能自行调节、适应环境的变化。”为此,吴胜军提出了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库区消落带治理方式。

同时吴胜军等人还提出一种适应于消落区水湾坡地的梯塘构造方法及梯塘结构。具体来说,就是选择营养物和污染物易富集的水湾区域,以消落区为中间区,分别向陆地与水体方向划出5-10米的缓冲带,形成“陆地—消落区—水体”的构建基础;再设置一个用于收集上部坡面汇水的集水塘,将消落区及部分陆地修整为梯田,沿梯田从下到上分别种植漂浮植物、挺水植物、喜湿植物及耐湿植物,并在水体区域内养殖鱼类。这项技术在治理开州区汉丰湖水生态环境中得到有效应用。从2014年起,吴胜军带领团队与开州区合作,以梯塘结构为治理汉丰湖水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撑。经过多年的治理,如今汉丰湖早已从当地人口中的“臭水凼凼”变回了水质清澈、环境优美、水鸟翱翔的生态湖。

用履职筑起抵御外来物种的高墙

空心莲子草和紫茎泽兰生命力旺盛,已广泛侵占库区耕地、草地乃至林地;水葫芦在水域中迅速生长,占领水面,影响大坝安全运行和水库船只航行……

“三峡库区正遭受以紫茎泽兰为代表的93种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威胁着库区本土生物发展的同时,对库区的生物种群结构、水土流失控制、土壤营养循环、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考察调研中的发现让吴胜军十分忧虑,外来物种的大量入侵已严重影响库区生态安全,妨碍农作物生长,甚至威胁人类身体健康。“例如豚草所产生的花粉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症的主要病原物,可导致‘枯草热’症;而紫茎泽兰含有毒物质,会导致家畜误食中毒死亡。”

为此,作为北碚区政协委员,吴胜军积极撰写社情民意信息《建议加强三峡库区外来物种入侵风险控制》,提出基于已有研究成果,系统全面地对三峡库区外来物种入侵进行风险评估,并建立三峡库区外来物种防治法律法规体系、三峡库区外来物种入侵监测体系、三峡库区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技术方案,全面防治外来物种破坏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该信息得到了全国政协、国务院三峡办、民进中央、重庆市政协的采用及批示,并在市政协副主席陈贵云的推动下,在中科院重庆研究院成立科学项目,专门研究三峡库区外来生物入侵风险控制。

随着项目的不断推进,三峡水库消落带保护与治理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2021年4月25日,市水利局和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共同组建的重庆市三峡水库消落区保护与治理研究中心正式挂牌成立,吴胜军担任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中心成立后,将面向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建成重庆市三峡水库消落区治理的重要创新技术服务平台及水利生态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提升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实时监测、生态治理与应急管理能力,支撑三峡工程持续发挥和拓展综合效益。

用数据为三峡工程正名

为更加详细地掌握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各项情况,吴胜军常常带着团队一走就是半个月,江津、涪陵、忠县……宜昌、枝江、公安……说起库区沿线的城市,吴胜军如数家珍。对他和团队成员来说,这些地方不只是一个地名,他们熟悉那里的一草一木、知道河水涨落的规律,清楚树叶蒸腾的水量。他们在泥污中陷过车,在林木间挖掘泥土,在山风中观察植物生长的角度。“每次出去我们都会带回很多样本,有泥土也有植物,然后在实验室里对它们进行处理分析。”说起这些在山林中不断跋涉的经历,吴胜军的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对他而言,每一次外出调研都是对山峡库区生态环境变化发展的进一步了解。

也正是一次次的考察调研,让吴胜军对三峡工程有了更加深入科学的认识,让他深深对三峡水库这一伟大工程感到敬佩。“说到三峡大坝,我们总能听到一些传闻,说水库建成后影响了气候。有人认为水面蒸发形成云雾阻挡了太阳辐射,导致我们的柑橘不甜了,其实不然。”吴胜军解释道,通过对三峡库区近60年来的太阳辐射值进行数据分析,他们得出结论虽然太阳辐射的确在减少,但不是因为三峡水库造成的。

“太阳辐射本身也有变化周期,刚好从1997年开始,三峡库区范围内太阳辐射位于下降的通道中。这在学术圈里被称为‘全球变暗’。同时我们将库区内太阳辐射下降幅度与整个长江流域进行对比,发现库区并没有额外导致太阳辐射减少。”

考虑到三峡库区内太阳辐射观测点较少,只有重庆沙坪坝、万州和湖北秭归有观测点,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吴胜军带领团队成员利用常规气温观测资料构建模拟辐射的可移植支持向量模型,以及可移植模型发现不同站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互相模拟成为可能,解决了全球辐射观测站点数量稀少制约研究的技术难题。“研究论文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同行的高度关注,并被全球可再生能源创新联盟选为关键科学论文。”除研究三峡库区与太阳辐射量的相互关系,吴胜军及团队还对蒸散与蒸发、气温影响等进行了详细精准的调查分析。“三峡工程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伟大工程,不应该被有心之人恶意抹黑。”

一库清水、两岸青山,多年的工作让吴胜军对三峡库区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有了无法割舍的深厚感情。“我将继续用脚步丈量这片区域,用知识守护这里的生态环境,让三峡库区越来越美、越来越好。”吴胜军早已下定决心。

吴胜军带领团队成员陈春谛博士、Collin教授在三峡库区消落带进行植物调查(受访者供图)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