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1年07月15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专题 共谱川渝气象 “协奏曲”  赋能生态绿色 经济圈

版面翻页
专题
06
共谱川渝气象 “协奏曲” 赋能生态绿色 经济圈

同住长江头,共饮一江水。川渝两地地缘相接、山水相连,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垂直变化大,干旱、暴雨、冰雹、洪涝和低温等气象灾害多发。川渝集中了高原、盆地、丘陵、高山和峡谷等多种地形,且气候类型多样,孕育出得天独厚的生态气候资源。

如何充分发挥气象趋利避害的优势,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去年5月,两地气象部门签署了《四川省气象局 重庆市气象局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广泛凝聚共识,不断完善合作机制,坚持协同互动。一年多来,两地气象部门召开2次联席会议,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气象保障规划,强化灾害性天气联防联控,大力促进优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的道路上,用气象服务留下了生动印记。

联动预警筑起安全防线

“四川境内渠江、嘉陵江流域,贵州境内綦江流域有强降雨,注意防范过境洪水。”7月4日,重庆市气象台发布《重要气象信息专报》,除了重庆区域降水预报外,增加了四川省和贵州省的降水预报,明确指出川渝和贵州境内流域降水情况,提醒防范过境洪水。

7月5日7时23分,綦江区气象台发出暴雨红色预警信号;17时50分,綦江河洪峰达到222.10米,超警戒水位1.6米。重庆市气象部门充分发挥四级(市—区县—乡镇街—村社)预警工作体系和六级(市—区县—乡镇街—村社—户—人)预警传播体系效能,綦江区气象台加强与市气象台、南川、万盛和贵州桐梓、习水的会商,各类气象预警信号频频发出,当地相关应急部门提前组织低洼地区两万余名居民撤离避险,做到了组织、制度、装备、技术、人员、应急“六到位”,极大降低了暴雨灾害损失。

上下游协同联动打赢这场抵御洪灾的“硬仗”,成为气象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具体实践。

“左岸四川、右岸重庆”生动描绘出川渝两地河流交汇的情形。两地跨境河流共有81条,因此,“上游降雨、下游防洪”已成为四川与重庆的特殊“约定”。近年来,在与流域性洪水的多次交锋中,一套上下游协同作战的气象联动机制逐渐成型,并随着近年来合作深化不断完善。

去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两地气象部门深度融入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蓝图就此展开。2020年5月,川渝两地气象部门审议了《四川省气象局

重庆市气象局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工作机制》,签署了《四川省气象局 重庆市气象局共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今年4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气象合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召开,就深化川渝气象合作、协同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气象工作达成共识,川渝气象工作迈上新台阶。

自签订合作协议以来,两地气象部门不断深入推进预报预警联防联动工作,在开展流域气象防灾减灾合作的同时,合作开展相邻区域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建设,共建“一本账”“一张图”,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分级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

川渝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天气系统复杂多变,地质环境脆弱,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精准度较低。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要求,西南区域气象中心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有效支撑业务发展,持续改进西南地区复杂地形下短中期时效降水(相态)、云量及其他常规要素预报质量,推进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短期要素预报算法在西南地区的落地、改良与订正评估,这对于提升区域预报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更好地服务川渝协同发展、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增添了坚实的科技保障。

联袂释放气候资源红利

“过去游客来逛一圈就走了,现在房间基本都住满了,服务要跟上。”在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石海镇的一家民宿里,老板张惠华反复叮嘱员工。

自从2019年文兴县获得“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来度假康养的游客数量增多,停留的时间也变长了。重庆最大的一片“肺叶”酉阳县,获评“中国气候旅游县”后,跻身重庆旅游关注度排行榜前五,游客数同样呈现逐年上涨趋势。气候品牌创建带给文兴县、酉阳县的变化,是川渝气象部门挖掘利用优质气候资源,帮助当地打造全域旅游“新名片”的缩影。

巴蜀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既造就了森林佛光、日照金山、缥缈云海等气象景观,又孕育出适宜休闲养生的优质气候条件。如何让社会认可气候资源高地,把气候资源优势转化为良好效益,需要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近年来,两地气象部门立足高品质生态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对接全域旅游发展和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需求,大力推进气象深度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为实现空气变财气、青山变金山、绿水变富水愿景贡献气象力量。

加强开放合作,培育高品质、标志性生态气候品牌,推动立体气候资源向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康养等绿色产业转化,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气象样板”。目前,川渝两地积极打造“四川生态气候标志”和“重庆市气候宜居宜游乡村”两大省级气候品牌,并携手申创“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好产品”“中国气候宜居城市”等国家气候标志,让川渝大山深处的好地方汇聚了人气,把优质空气变成了促进发展的“财气”。

为充分聚合气候品牌力量,发挥“1+1>2”的叠加效应,2020年12月8日召开的川渝生态气候资源品牌发展大会上,双方启动了“氧在川渝 共建共享天然氧吧”和“游在川渝 共乐共享魅力乡镇”两项活动,把气候宝地“串珠成链”,进一步提升川渝全域旅游吸引力。

为农产品争得“面子”的背后,是川渝气象人扎实做好为农服务的“里子”。在“中国气候好产品”金字招牌助力下,在精细化气象服务的助力下,许多农产品实现基地生态化、产业集聚化发展,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致富果”。

目前,重庆已累计打造30个国家气候标志品牌、52个市级气候品牌,有效推动立体气候资源向经济产业资源转化,助力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建设。

川渝气象部门还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和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蓝天行动”人影作业助力2020年重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33天,全力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

下一步,双方将重点推进川渝地区旅游、农业、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的评估和利用,提升气候资源向产业资源转化的基础能力;发挥气候资源纽带作用,带动教育、医疗、农业等周边产业簇群集聚发展,充分释放气象红利;联合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守护川渝两地良好生态基底,为川渝经济和社会发展增添新动能。

携手推进气象科技创新

巴蜀一家亲,川渝一盘棋。为唱响“双城记”,重庆市气象局坚持创新驱动,更大力度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推动重庆科学城气象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近年来,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要求,重庆市气象局紧紧围绕“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不断强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全栈计算、智能中台等技术在气象业务中的应用,大力发展智慧气象,重点建设“四天”系统,积极支撑重庆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助力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

“目前我们正在建设的智慧气象体系,包括天枢·智能探测系统、天资·智能预报系统、知天·智慧服务系统和御天·智慧防灾系统,”据重庆市气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届时将建成“气象+大数据”平台和智能协同观测系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系统、智能预报预测系统、智慧气象服务系统、智慧气象为农服务系统、智能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智能人工影响天气系统等“一平台七系统”。

不仅如此,重庆还将打造国家西部气象科技创新高地,包括建设气象科技创新中心,创建国家气候观象台,筹建气候资源经济转化重点实验室,推动建设国家人工影响天气实验室和示范基地、金佛山综合气象观测专项试验外场等。

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川渝两地气象部门将共同打造气象科技创新联盟,提升气象科技协同创新能力,建立关键核心技术协作攻关机制,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要求,共同建设智慧气象体系,让气象智慧成为助推川渝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

2020年11月27日,在重庆市气象局、四川省气象局联合主办的川渝气候经济发展大会上,两地气象部门在会上签署共同推动川渝气候经济发展的合作协议,双方将开展前瞻性气候经济研究,加强天气条件与各类疾病相关性分析研究,建立针对不同人群的气候康养指标体系,编制适于成渝地区的气候康养地建设标准;开展气候友好型项目评价指标和气候绩效评价技术研究,建设气候经济创新平台。

今年4月1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气象合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在重庆市铜梁区召开。“我们做实创新联盟,促进人才交流,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气象科技创新联盟组建方案》,建立联合创新中心,推动科技成果在两地转化应用。”重庆市气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为促进两地气象科技创新人才和干部的深度交流,不断完善成渝双城经济圈气象干部人才交流机制,在重要人才推荐、岗位竞聘、职称评审中互派专家参与推荐评审工作,在创新团队建设和项目中互派专家参加。2021年两地气象部门共选派10名青年干部人才双向交流,为进一步推动两地气象部门围绕气象事业适应新时代重大战略气象服务保障和气象现代化建设需求提供人才保障。

未来,两地气象部门将聚焦核心技术,共建“一朵云”——川渝气象大数据云;聚合“两张网”——川渝共享的智能网格预报和气象观测网;筑牢“三个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气象防灾减灾联防联控平台、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完善“四项机制”——一体化融合发展机制、人才交流机制、规划编制衔接机制、毗邻地区合作机制,以扎实高效的气象行动全力投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蒲希 李俊 周雯)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