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渝中百年老巷旧貌换新颜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中华民族迎来又一个历史时刻——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千年梦想,百年梦圆。从本期起,本报推出“小康圆梦”栏目,展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重庆各级政协组织团结各界群众,凝聚各方智慧,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献计出力的生动实践,以及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奋斗取得的光荣成就。
通讯员 陶祥飞
时间的车轮碾过春夏秋冬,城市里一条条老街巷慢慢被破旧的建筑堆砌,被脏乱的环境腐蚀,被“逃离”的居民遗弃,其最终命运似乎都逃不过被夷为平地,一张白纸从头来过。然而,在渝中区下半城,有条重庆唯一以“山城”命名的百年老巷,串起了这座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越走越年轻。
“小时候家住领事巷附近,每天都穿过马蹄街去上学。”从小在渝中区长大的青年小杨回忆,以前山城巷都是矮房子、破房子,随着渝中区的发展,商圈的高楼大厦与这里形成鲜明对比。
山城巷的历史沿革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1900年法国传教士在此巷坡上立杆点灯为路人照明,夜晚路灯亮起宛如天上星光,由此得名“天灯巷”“天灯街”。巷子上下两头连接着老重庆上下半城,是交通要道,故逐渐成为一个古老居住街区,1972年更名为山城巷。新世纪以来,重庆发展日新月异,解放碑地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然而一箭之隔的山城巷却无人问津。
“那时的山城巷处于闲置废弃状态,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这块土地获得新生。”渝中区政协委员、历史文化街区管委会主任高琳回忆,山城巷中有自明清以来至巴渝近代的南方民居院落、吊脚楼、防空洞,以及具有海派石库门风格的厚庐、明清风格的长乐永康石朝门、欧式风情的法国仁爱堂旧址等。“这些历史建筑,集合成一个丰富且有温度的历史空间场景,为我们未来的工作开展提供了很好的资源。”
想干就干,4次专题视察、7件提案、20多条社情民意信息,渝中区政协首先提出挖掘山城巷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传统风貌区的建议,并推动山城巷在2015年5月被确定为重庆市28个传统风貌区之一!然而,山城巷百年来积疴难返、问题重重,是推倒重来,还是为城市留下记忆和文脉?
在渝中区政协的奔走呼吁下,该区决定采取“城市针灸”方式,对山城巷进行渐进式“微更新”改造,通过保留历史建筑肌理和脉络、完善公共基础设施、适度调整片区功能,打造一个有文化、有记忆、有新生、有活力的全新山城巷。
“2016年下半年,渝中区启动山城巷棚户区改造工作。”谈起当初的改造更新工作,时任渝中区政协委员、南纪门街道主任的赖良仍然佩服这一决策,“为保留山城民居特色,建设团队摒弃大拆大建传统改造方式,结合地块现状和地理位置的实际,对山城巷传统风貌区采取部分搬迁、部分拆除、部分修缮等方式进行改造,在复原中力求挖掘展现每一栋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故事。”在山城巷“重生”过程中,渝中区政协副主席戴伶付出了很大心血,从创意采集到艺术呈现,她要让“新生”的山城巷既能“触摸暖心的烟火气”,又能“体验现代都市高大上的国际范儿”。
经过3年多的慢工细活,更新后的山城巷在今年春节期间重新亮相,立即成为重庆最火热的“网红”打卡地。人们发现,山城巷变美了,不仅烟火气十足,还更加具有国际范儿。
有着百余年历史的法式教堂仁爱堂旁的空地上,一座由废墟打造而成的“荒野花园”引得游人赞叹。在设计师巧妙的构思下,一帘“玫瑰瀑布”从教堂的残垣断壁上从天而降,加上遗存的历史建筑法式钟楼的衬托,这里成为众多年轻游客最喜爱的拍照地;“微更新”后的“啥子巷巷大汤圆”,店铺保持古朴风格,空间布局更加敞亮开阔,动线也更加流畅贯通。“微更新为店铺增添了不少烟火气,更有老店的感觉。”店铺经营者龚艺林说,“微更新”并不是大刀阔斧的改造,而是更好地留住乡愁……
漫步在今天的山城巷中,吊脚楼里的西餐厅毫不违和,坝坝茶与咖啡也相得益彰,这条百年老巷既保留了老重庆的市井味道,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又串联起了历史文脉和这座城市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展示着老住户们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