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1年07月29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乡村振兴进行时公益宣传行动 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空壳村”蝶变“美丽村”

版面翻页
乡村振兴进行时公益宣传行动
04
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空壳村”蝶变“美丽村”
□ 本报记者 程颖/文 王加喜/图

小青瓦、灰屋脊、白粉墙,川东民居错落有致,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放眼望去,山坡上一片片柑橘树在阳光的照耀下生机勃勃……走进渝北区大盛镇青龙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青龙村正焕发着蓬勃生机与活力。

“每次我走村入户了解情况时,很多村民都会拉着我的手说‘都是党的政策好,让我们的生活大变样’。”上任不到两个月的青龙村选派第一书记陈明放感触很深,她说村民们能真切感受到村子的变化。不仅如此,市内市外很多考察团都来学习青龙村的发展经验。

谁曾想,青龙村过去是典型的“空心村”,人心不齐、思想落后,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基础设施欠账太多。近年来,青龙村紧抓发展机遇,在大盛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渝北区政协的助推下,积极推动“双十万”工程、人居环境整治、“三社融合”等工作,带动了农民增收、产业增效、生态增值。如今的青龙村,成为了乡村振兴的一张“靓丽名片”。

发展特色产业 “巴掌地”变“黄金地”

“新栽的果树排成了行,再不是往年旧模样……”在青龙村活动室,一曲《大盛青龙柑橘红》正在“讲述”青龙村的小康生活。这首歌由老人杨三全作词,老人退休前是村干部,他说:“以前青壮年外出,土地撂荒。2017年村里成立合作社,柑橘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新生活的大门。”

青龙村村民家里其实并不穷,最初的建卡贫困户只有6户,2015年也都脱了贫,但是本村产业始终是空心的。“村里过去最大的两个问题,一个是土地分散,一个是缺少劳动力。”青龙村党总支书记黄志告诉记者,以前年人均农业纯收入不足2000元,50岁以下的人90%选择外出务工。

渝北区“馒头山”“巴掌地”“鸡爪地”较多,如何解决土地分散问题,实现机械化耕种?依托渝北区实施的农村“双十万工程”,青龙村紧抓机遇,对土地进行宜机化整治,合并碎片化的耕地,让陡坡变缓坡、小田变大田。

“土地宜机化整治后,我们给村民留出了粮食、蔬菜种植地块,此外统一种植了中熟、晚熟柑橘品种,目前发展到了2350亩,主要种植了8号血橙、沃柑、大雅等晚熟特色柑橘,建成了丘陵山区现代化水果基地。”青龙村党支部书记黄志说,目前,青龙村种植晚熟柑橘6万余株,行间还套种大豆、荞麦、土豆等特色经济作物1100余亩。

实现机械化耕种的同时,青龙村还注重发挥科技作用。青龙村搭建了西部地区最先进的智慧农业物联网系统,实现全自动施肥节水灌溉、太阳能杀虫灯杀灭害虫和病虫害监测等,现代农业成效显著。“接下来我们还打算组建无人机植保队,用无人机喷洒农药,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可以租用出去。”陈明放表示。

同时,青龙村还成立了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全村517户村民以土地入股,其中303户又以151.5万元资金入股。在此基础上,青龙村又提出“82+1”的分红模式,即农户占股80%,村集体占股20%,果园套种作物收益100%归村集体。29日,青龙村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举行第一次分红大会,517户“股东”共领到了101.2万元分红款,平均每户分红近2000元。

柑橘种下后有三年的无果期,青龙村就组建了全市首个农机专业服务队,购置4台拖拉机、9台旋耕机、10台多功能运输机、6台履带自走式喷雾机、10台电动修枝剪等机具,全面实现了机械化耕作、管护,改变了“肩挑背磨”的传统农耕方式,承接社会化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产业的发展,还催生了一大批职业农民。村民罗光全此前种植柑橘3亩多,每年毛收入不过1万余元。如今村上统一发展柑橘种植后,他成了一名管理技术员,年收入提高到4万余元,年底还能享受土地入股分红。罗光全还养殖了几十桶蜜蜂,一年收入也有3万多元。

为提高更多村民生产积极性,前不久青龙村购买了220箱蜜蜂,免费发放给村民,还指导村民养护,蜂蜜收成后由村里集中收集、检测、包装和销售。“鼓励村民身体动起来、脑袋转起来,我们非常看好‘庭院经济’,接下来我们还会鼓励他们种植盆景。哪家庭院打造得好,就把它做成示范点,积极推广出去。”陈明放对下一步工作的开展胸有成竹。

整治人居环境 打造“巴渝山居图”

在青龙村6社太和场居民点,依山傍水的巴渝民居建筑群引人注目。走进“太和人家”,道路宽敞干净,前庭后院瓜果飘香,仿佛走进了一座生长在山水间的花园,浓浓的田园牧歌式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据介绍,这里原有30家农户,房屋多以土墙为主,室内简陋破败,厕所人畜混用;有些房屋木梁已经断裂,仅靠木棍支撑。青龙村按照渝北区“八改六化”,突出巴渝民居“八大核心要素”建筑风貌,对现有房屋进行改造。

“设计理念上,突出宜居宜游导向,在建筑结构、空间布局、功能设置上充分考虑发展‘共享农庄’和‘特色民宿’需求。”青龙村党总支书记黄志表示,在环境整治上,挖掘乡土文化元素,沿御临河设计滨河景观步道,恢复水码头景观,总体营造出依山傍水的田园居住环境。现在,青龙村在太和场建起了人居环境示范点,到处是整洁的院落、亮堂的房屋、茂盛的绿化树,太和场已从农村人居环境重点整治区域变为示范样板。

环境越来越好了,村民们根深蒂固的卫生陋习也在慢慢改变,幸福的笑容在人们脸上洋溢、绽放。

“原来的青龙村污水横流、垃圾遍地,随便走到哪户村民家里,蚊虫网脸、牲畜粪便厚厚一层。”回忆起曾经在青龙村走村入户的场景,黄志的眉头皱成一团。房前屋后的打扫、柴草的堆放、牲畜的圈养……黄志带领村委会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宣传政策,引导村民们讲卫生、爱干净。

同时,青龙村还设置“红黑榜”,村支两委一个月检查两次卫生,不合格和做得优秀的村民姓名都会张贴在每个院子里。检查卫生的同时进行打分,村民们可以通过积分在便民超市兑换礼品。“我们就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村子才会越来越美。”黄志说。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青龙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还在持续,旧貌换新颜的青龙村犹如一幅妙笔丹青,正徐徐展现在渝北大地上。

开展基层协商 政协很近委员很亲

“其实我们做的各项工作,区委、区政府各项惠农政策落地见效,也离不开渝北区政协、政协委员们的帮助。”黄志感慨地说。

就拿打造太和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来说,一开始村民们并不理解,大盛镇委员联系小组将党委政府确定的太和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工作作为协商题目,深入细化协商方案,围绕村民集中安置、宜机化改造等方面,认真开展走访调研,委员们多次深入村民家中,宣传人居环境整治。同时虚心请教群众、倾听意见,收集第一手资料,真正把各方面情况摸清吃透,助力党委政府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渝北区政协委员杨敏回忆说,就村民集中反映的问题,如新修的房子质量有没有保障、集中居住后在哪里种菜、房屋如何分配等问题,委员流动工作站邀请政协委员、专家学者、镇村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村民开展协商,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

“政协委员在我们这里开了多次协商会,解决了太和场修建房屋时菜地规划问题,我们很满意。”村民黄明政高兴地说道。

通过召开恳谈会、民主听证会、协商调解会等会议,开展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宣传政策等工作,顺利协助镇村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等工程,助推青龙村走上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建设之路。因此,干部群众有意将“院坝会”的形式固定下来,将“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的做法延续下来。

去年以来,在区委领导下,区政协党组研究决定,将首个试点建在区政协机关结对帮扶的联系村、渝北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最前沿——大盛镇青龙村。在区政协的指导下,委员联系小组建设委员流动工作站,针对村组大事、要事进行协商。今年,在市、区政协打造“渝事好商量”基层协商平台的文件出台后,按照“学习交流的载体、联系群众的纽带、协商民主的路径、团结协作的平台”的功能定位,选择“三社”融合发展、“双十万工程”建设等切口小、关联广、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议题,组织群众、村社干部、政协委员等共同参与协商。

委员流动工作站投入使用以来,已经开展基层协商52次,化解矛盾纠纷34个。“有了这个委员流动工作站,村民的呼声很快得到了反映,群众感到政协很近、委员很亲、协商确实可行。”黄志一脸认真。

通过前期基层协商,委员和群众都看到了基层协商的成果和力量,也增强了信心。大盛镇委员联系小组组长张义表示,下一步针对青龙村的发展,将围绕乡村旅游、民宿打造、乡村治理等方面积极开展协商,反映群众呼声,让青龙村变得更好。

特色民居错落有致

青龙村一片欣欣向荣

柑橘长势喜人

走进“太和人家”

委员流动工作站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