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政协开展“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作用”对口协商侧记
本报记者 程 颖
8月26日,市政协召开对口协商会,聚焦“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作用”互动交流、献策建言。市政协副主席吴刚出席会议。
去年5月,重庆大学和四川大学牵头、联合川渝两地共20所高校率先发起成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后,目前已成立了包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联盟等在内的12个双城高等教育联盟。
“我们坚持联盟成员高校每年定期会商制度,搭建了系列特色合作平台。”重庆大学副校长廖瑞金介绍,在学科合作建设方面,成立了“法治教育联盟”“中医药联盟”“智慧能源云讲堂”等;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建设联盟和知识产权信息服务联盟为依托,开展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学生信息素养对抗赛等活动,推进高校图书馆深度合作;在深化科研合作方面,由中国科协、重庆市政府、重庆大学、四川大学共建“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在构建学术共同体方面,推动相关高校创建或参加“国际文化交流学术联盟”;在扩展联盟合作渠道方面,搭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联盟和国际间高校联盟的沟通交流渠道,联合包括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高校等在内的各方面优质资源和创新力量。
“西南大学与西华大学合作共建‘西南农业智能装备科技创新中心’和‘川菜渝味产业发展研究院’,经过努力我们共同申报的重点实验室获得了两地科技局的肯定”“今年7月,重庆广播电视大学与四川开放大学、成都开放大学联合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学分银行建设协议》”……协商会上,西南大学、陆军军医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医科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有关负责人相继介绍了各自学校推动和参与联盟工作情况。一年多来,各联盟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两地高等教育合作还是点对点、局部性的,停留在自发项目阶段,缺乏自上而下的一体化发展的内部动力机制,这也导致高校和社会整体参与渠道不够顺畅。”市政协常委、重庆科技学院院长尹华川直言不讳,他表示高校联盟还需进一步打破“一亩三分地”的限制,在人才交流、协同创新、公共服务等方面形成通用有效的共享机制。他建议持续优化制度建设,制定联盟发展规划和建设实施方案,构建成渝地区应用型人才培养一体化的制度体系。同时,校企共同制定学生联合培养计划,推动更广范围的学校之间学生校际交流与培养,推动联盟成员间人才共引共享、互聘互用。
除了聚焦人才培养,市政协委员、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张艳认为,高校联盟还要共建一流学科“联合体”,共同探索符合中国特色、西部特征、成渝特色的一流学科建设新路径;共创重大科技“重头戏”,联合建立高端智库、开展科研攻关;共享优质资源“新格局”,如相互开放重点实验室等优势平台等。逐步健全联盟“一盘棋”运行机制,落实联盟“系统性”保障机制。“希望市教委做好统筹,避免各个联盟重复。”
如何有效推动两地高校的科研合作?在市政协常委、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田盈看来,目前成渝高校间协同创新还存在不少短板,如高校间图书、信息资源共享较多,但真正的人才共享、团队合作较少。田盈呼吁两地政府面向需求、问题、创新,建立对接地产业集群的成渝两地高校校际协同创新平台,建立高校协同创新利益共享机制,建立科学有效的科研人员绩效评价机制,提高科研人员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
市政协常委,重庆工商大学校长孙芳城建议,两地高校应当明确合作的重点领域和方向,如大数据智能化、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瞄准重点科研项目,组建科研团队开展联合申报,共建成果转化孵化器、开展行业高层次人才培训、共建技术经理人队伍等,共同开展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的社会服务协作。
“我们要进一步提高站位,优化联盟的机制,在措施上、机制上、政策上拿出更精准有效的施工图”“进一步增强本地高校实力,加强与四川高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在倾听、参与委员们的讨论后,市教委副主任温涛也及时给出回应。市教委下一步的“施工图”,让在座的委员们会心一笑,两地高校“朋友圈”将会越扩越大,也将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