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成为我的枕边书已三十年有余。薄薄一册,给予我的却很丰富。
说文谈艺,品茗聊天,常能俯拾即是,从中找到恰如其分的语言,增加自己的底气。参加一些研讨会尤其是客座美院,更是以此发挥,从诗词说开去,贯穿诗书画印的共同审美意趣,尔后,最终归结为《人间词话》开篇的第一句:“词以境界为最上。”
王国维在五十年的短暂生命里,著作等身。他涉猎广泛,文史哲融会贯通,且有精深感悟和开创意义。在文学方面,尤以《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考》《人间词》和《人间词话》影响最大。
王国维堪称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学人,于康德、叔本华、尼采最为服膺。然而后来,他却“疲于哲学”,以其“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不如文学可以直接寄托怀抱,成为心灵的避难所。诗词,正是中国历代文人最为便捷的表达方式,王国维多愁善感的性情对于诗词创作和鉴赏十分契合而自命不凡。
《人间词话》开宗明义即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语可谓至理名言,不仅是词,诗文亦复如是,以至于书画及其一切文学艺术莫不如是,无境界则无灵魂,唯数术技艺而已,有何存在的价值?
后面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其实,诗词也好,书画也好,景物不过载体,境界才是灵魂,景物须情感化方可上升为有境界之景物。借景抒情,因物传神,哪怕普通物象,只要能见到作者的真情实感,情景交融,方可点石成金,冰冷的草木树石便有了生命,有了温度。正如石涛所言“山川与余神遇而迹化也”,作者笔下,物即是我,我即是物,见情见性,自有我在。所以“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在丰富的艺术创作中,或忠于客观实际的描绘,如现实主义题材之小说;或注重主观自我的表现,如大写意国画。他们各有优劣,相反相成。从绘画史上粗略地可以分出,宋代以前作品重在“写实”,当属“无我之境”,多致力于客观真实的描摹,人物山水多以肖似为目标,个性流露殊为少见。宋元以降“转实为虚”,甚至“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神采为上”,重在“写意”。作品追求个性的解放和性灵的释放,所谓“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当属“有我之境”。但形似神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消彼长,互为其根,又不可须臾而离。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乃艺术之必然。“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能生气。出乎其外,故能高致”。能出能入,才能和光同尘、洞若观火,将世事风云了然于心。由此,“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
铺排风雨晦明,调遣千言万语,有如庄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信手拈来,恰到好处。
何谓大手笔?何谓有境界?《人间词话》用了“隔与不隔”这个鉴赏与创作中非常重要的概念。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简言之,自然而然、开门见山、直抒胸臆就是不隔,反之,闪烁其辞、娇揉造作、故弄玄虚就是隔。“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词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如斯之语,让人拍案叫绝。
王国维借三段词句言三重境界之说,亦十分到位并得到广为称颂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并感叹道:“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王国维臧否人物,评品章句,可谓解人矣。”
“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一语道破,何其精准。“太白纯以气象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堪称不世之论也,尤其为我辈赞不绝口。
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篇幅,可以说比不到当下一篇普通的论文,然而打开书卷,如听高僧说禅,常常醍醐灌顶,于言下大悟,不能不说乃是作者本身境界高远,见解透辟,知人论世,一语中的。此书虽曰词话,而一切文化艺术的终极目标与价值追求概莫能外,甚至于立身处世境界格局之提升,也是受用不尽的。
(作者系市政协书画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