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幼有所育”迈向“幼有优育”
渝中区政协助推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小记
通讯员 陶祥飞
4年时间可以干什么?在渝中区,4年时间可以让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占比从72.9%增长到86.5%,可以让在园幼儿普惠率从74%上升到89.9%……在近日渝中区政协召开的“普惠性学前教育”推进情况对口协商会上,一页页“账单”让多年来持续关注“幼有所育”的委员们放下了心。
2018年,渝中区政协就“普惠性学前教育”课题开展调研,发现全区74所幼儿园中有公办园26所,占比35.1%,虽已达到当年重庆主城区的公办园占比要求,但与要求公办园惠及率达到80%的上海等城市相比,差距还比较大。
此外,幼儿园空间布局不均衡现象也比较突出。“石油路、南纪门两个街道甚至没有一所公办幼儿园。”渝中区政协教科卫体委主任王家荣回忆当时调研发现的情况,“而且渝中区2017年才出台小区配建幼儿园政策,之前许多新建的小区都没有配套幼儿园。”
保教费标准十年不变、幼教收入过低,何谈规范办园和健康发展?“当时公办园保教费已执行指导价十多年未调整,实际运行成本与收费标准差距很大。”区政协委员、课题组成员王兵介绍,当时一级园保教费每生每月400元、二级园300元、三级园200元,“保教费过低导致园所运营压力巨大,有些民办普惠园不得不通过超编招生、减少聘用、不为员工购买社保等方式勉强运转。”
2018年,渝中区政协召开“普惠性学前教育优质发展”专题协商会,8名委员携3万余字的汇报材料,与13个职能部门展开协商,意见大多被采纳;2019年,“普惠性学前教育”被列为区政协“一号提案”,由区政府常务副区长领衔督办,提出6项举措确保2020年全区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0%;区政协2020年开展监督性视察;2021年召开对口协商会,就“普惠性学前教育”发展再推动……
“在委员们的持续帮助下,我们推进该项工作的思路更加明确,成效更加显著。”区政协委员、渝中区教委副主任李嘉婧介绍,区教委按照协商意见全力推进石油路、南纪门等地公办幼儿园建设,仅2020年就新增7所公办园,13所民办园转制为公办民营普惠园,“区域性入公办园难”的问题得到精准解决。
“更可喜的是,我们得到了财政的大力支持,目前全区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指标、普惠性民办园生均补助标准保持全市前列。”区教委主任肖方明接过话头,2020年渝中区学前教育经费达到15685万元,较2019年增长27.2%。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普惠性幼儿园补助经费增长超过40%,生均补助标准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居全市前列。
目前,渝中区公办一级幼儿园保教费已经调整到每生每月600元、二级园500元、三级园400元;新增公办园非在编教师按6万元/人纳入财政预算;普惠民办园教师购买社保财政补助80%……一项项利好政策为普惠性学前教育优质发展注入长足动力。
“教育事业不能只算眼前的账,更要算远账、算大账。”区政协主席陈大奎认为,未来学前教育普惠优质还需做到三个“一体化”,课程教学标准一体化设计,办学理念思路一体化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更好满足群众“好入园”向“入好园”的需求转变。
对口协商会上,区教委等部门现场表态,将继续用好区级部门联席会制度,多部门聚力加大住宅小区配套园治理力度,强化幼儿园人员和经费支持,保障学前教育用地及建设,以更实的举措推动“幼有所育”迈向“幼有优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