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工业注入“新动能”
大渡口区政协专题协商工业转型升级
本报讯 大渡口区作为重庆高新区拓展区,全市唯一的国家级老工业调整改造基地,近年来,大力推动全区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实现了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如何优化产业发展载体空间,进一步加强企业发展要素,不断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真正实现补链成群?近日,大渡口区政协召开主席会议,专题协商全区工业转型升级工作。
自2002年以来,大渡口区工业经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2002年至2008年,工业强区阶段;2009年至2013年,工业转型阶段;2014年至今,工业壮大升级阶段。当前,建桥园区不断发展壮大,新引进了海康威视、中元汇吉、中石化润滑油等重点企业,电子制造业、医疗装备制造业、环保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崛起并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大渡口区工业总产值逐年增长,年均增长达到8%。
“产业发展载体空间不足,企业发展要素有缺项,产业集群发展不够……”通过前期实地走访调研,委员们看到该区工业经济的实力,也摸清了工业转型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短板,并为之建言:
应当继续抓好闲置土地的收储工作,并督促企业加快土地开发建设,盘活闲置土地。进一步加快实施低效土地、厂房使用企业的清理清退工作,通过“腾笼换鸟”,提升土地、厂房的利用率、产出率;
要更加积极主动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进一步加强与市级部门沟通协调,扎实推进重庆高新建桥园区建设,谋划更多举措推进扩园征地、储备用地供地挂牌工作,争取扩容有突破;
加快推动中元生产基地建设,做大做强迪安、美康生物、泛生子、京因生物等一批代表性企业,启动生物医药产业园二期工程,力促市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规模化运营;
全力打造重庆市小面产业园,积极引导知名小面生产企业入驻大渡口,整合原料供应、产品加工、包装、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企业,引导企业在产业园区集聚,形成全产业链条。加快制定小面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生产标准,配套专项奖励扶持政策,培育有地域标志性的区域品牌;
推动骨干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组建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开展技术尤其是“卡脖子”技术攻关。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实施一批创新成果产业化项目;
搭建银企合作信息交流平台和融资信息服务平台,定期组织企业召开产融合作联系会、银企对接会,建立常态化沟通对接机制。组织和引导金融机构“一对一”、“点对点”上门服务,为企业提供定制化融资服务……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渡口区政协主席张琼表示,要坚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并重,一手抓存量转型升级和扩能增效,一手抓增量培育和招商引资;建强产业链、优化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拓展生态链,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着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深入推进智能制造,确保工业经济稳中向好发展。 (鲜明 柏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