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坳里,粉红、鹅黄的村居与各色花朵、绿植相映成趣,围成美丽院落;废弃矿坑上,一座“漂浮”的植物王国正在兴起,让岩石缝里蹦出勃勃生机;青木湖边,环湖步道上,三两村民围着一片碧绿,漫步闲谈;宽阔的道路两旁,茂林修竹,景色宜人;清风拂来,艾草芳香四溢……行走在沙坪坝区青木关镇的乡野,处处皆风景,让人心生欢喜。
优越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最大优势。近年来,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青木关镇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放在了重要位置,以党建为引领,强基础、兴产业、提风貌、美生态,强力推进缙云山生态搬迁、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林长制及河长制、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点建设、“三变”改革等工作,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保护生态和保障民生的有效结合,镇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镇容镇貌焕然一新。
昔日采石场 如今绿满坡
如今,走进青木关镇,谁不感叹:山青林密,风光秀美!
然而,十多年前,这片土地却是伤痕累累。“原来在这里常能看见装着石头的大货车轰隆隆跑过,山被挖出一个个大坑……”青木关镇党委书记梁善能介绍。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青木关镇四楞碑村因自然资源丰富,特别是石灰岩资源富集,辖区星罗棋布几十个露天采石场,成为主城周边主要建材基地,虽曾为当地经济建设做出较大贡献。但经过多年的挖山采石活动,四楞碑村区域陆续出现山体破坏、地面变形、水土流失等多种地质环境问题,给缙云山片区内的森林资源、林地草地及整个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破坏。2010年,沙坪坝区政府下令彻底关闭四楞碑村所有采石场。
采石场关闭后,青木关镇争取山水林田湖草专项资金1513万元,对全镇8座共计520亩废弃矿坑进行综合治理,清除危石3800余方,回填种植土10.8万立方,新建了排水沟、蓄水池及防护网。并投入资金约173万元,完成关口村和四楞碑村27个片块68个点位约52亩土地生态修复工作,根据气候条件,大量种植黄葛树、天竺桂、常春藤、爬山虎等,喷播草籽205亩3300公斤。在保证复绿效果的前提下,在安全区域间插种植李子树、柑橘树、娜塔栎等经济作物万余棵,有效解决当地老百姓收入问题。
如今的废弃矿坑上还兴起了“绿色”事业。镇里引进了重庆立翠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该公司的“自动流灌种植系统、全自动灌溉润孔栽坑种植系统、全自动保湿透气槽孔无土栽培系统”三项专利,满目疮痍的矿山发生了改变:
如茵青草“漂浮”在碎石地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的花草盆栽“漂浮”在半空中,红砖房的屋顶和墙面被茂盛的绿植裹上了厚厚的“长绒毯”,满眼生机勃勃的植物,让人仿佛置身一个奇特的植物王国。
重庆立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庆富回忆,2013年初到这里时,废弃采石场全是乱石杂草,能够使用的面积仅有十余亩,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艰苦。“得益于政府的矿坑治理,现在我们能有效使用的土地面积可达50亩。面积大了,可以使用前院做场景展示,后院做研发基地,剩余的土地还能种果树。”
令何庆富感到高兴的是,四楞碑村对约6公里的主公路进行了改造升级,辖区内通组和通院落的约12公里道路也进行了硬化。一条条宽阔的道路串起了各类资源,如同脉动的血管,带给乡村新供给的同时,也带给了他更多对未来发展的信心。何庆富说,未来会继续扎根青木关搞研发,争取在此基础上打造绿色发展科普教育基地,吸引更多资金、人才等来到乡村,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
此外,2019年9月起,青木关镇启动生态搬迁试点,动员农户纷纷搬离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
系列举措有效解决了生态环境破坏、矿渣污染、水污染、地质环境脆弱等问题。细心的村民发现,消失多年的野猪、野兔等动物回来了,那些废弃的矿坑和拆除的违法建筑地基爬满了绿色植被。水土流失量在减少,水质明显提升。大家都说,生态治理和生态恢复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复绿后,青木关镇新增林地、草地面积达372.5亩。绿意盎然的自然环境,带给村民满满的幸福感。
村居变花园 乡村也浪漫
“我还要去买几个大桶来种花!”青木关镇四楞碑村大鹿池社村民朱应兰一边给自家院坝里的植物浇水,一边开心地说道。
院坝边,芭蕉树在风中抖动着油绿的叶片;院坝里,被粉刷成天蓝、鹅黄等各种漂亮颜色的油漆桶、旧轮胎变身花盆,里面种的天竺葵、月季花开得正艳,与身后的粉红色屋子相得益彰。有了一片心爱的花园,甜蜜的笑容像花儿一样常常绽放在朱应兰的脸上。朱应兰说,自从村里统一给门前屋后种了花草,她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种花。“院子变美了,以前不爱‘回农村’的儿子现在也常带着孩子回来了。”她自豪地说。
和朱应兰一样,扮靓农家庭院已成为许多村民生活中的一件乐事。大鹿池社再也不是从前“脏乱差”的模样。
大鹿池社村民张庆兰提起以前就“甩脑壳”:门前路上的大卡车一过,腾起四五米高的灰尘;鸡鸭到处跑,家禽粪便一不小心就会粘到鞋底……2008年,张庆兰和丈夫借了点钱,搬进了镇上的电梯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干净”。
2019年初,镇、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协同各部门开展“改水”“改厕”“改路”和“改面”的四改行动,着手解决四楞碑村的村容村貌和卫生问题,逐步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几年来,硬化油化道路9.2公里,让105户村民用上干净卫生的厕所,为30户村民进行旧房整治、立面改造和庭院美化,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环境。
如今,张庆兰和家人也回到了村里,在屋后荒草坡种上君子兰、小雏菊,拥有了一片“花草坡”。她说:“这几年农村变化大,交通方便,环境甚至反超城里,我还有啥理由不回来呢?”村里像她这样“返乡”的还有十多户。
乡村环境美了,怎样才能让村庄的“美”成为常态?青木关镇党委和镇政府,注重把农民的主动性、自觉性调动起来,让农民主动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梁善能表示,镇里制定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激励试点方案》,每月都由村干部、村民代表等组成评比小组,到农户家进行检查评比,对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并做得好的农户,分等次予以挂牌表扬,并在村内公示检查评比结果。
不仅如此,青木关镇党委、镇政府还根据青木关的历史文脉、社会发展,挖掘提炼出“青木滴翠 五堂生辉”党建品牌,通过亲青讲堂、和顺茶堂、邻里厅堂、滴翠草堂、名家展堂“五堂”搭建不同载体,强化政治引领,加强党员群众思想教育,畅通民意协商平台,弘扬传承青木文化和“三关”精神,为实现富裕文明和谐的青木关提供强大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现在,村子里随处可见大家积极整治村容村貌的身影,干净整洁的农家庭院逐步呈现出美丽乡村本色。
村民归新园 游客醉诗景
现在青木关镇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争相造访。游客的到来,让餐饮、民宿等配套产业应运而生。
“开农家乐,要从2016年说起……”四楞碑村兰田湾农家小院的经营者程良茂将自己返乡创业的故事娓娓道来。其实,在外务工的程良茂早在2010年就返乡养羊、兔,2016年他开始意识到牲畜放养破坏植被,不利于生态保护。眼看着采石场关闭和道路硬化后私家车能开进来了,过往的客人逐渐变多,程良茂就开始转型做餐饮,从一张桌子做起,逐年增加,现在农家乐内已经有了六张桌子。
“发展得不算快,但是在朝着好的方向走,我心里很踏实。”程良茂坦言,现在,做餐饮一年能赚十几万元,集体经济分红和土地流转等收入一年有两万余元,日子越来越好,可以安心留在家乡,再也不用外出奔波了。
伴山香院民宿负责人蒋先生和朋友最开始则是以游客的身份来到四楞碑村,来了就不想走了。今年2月,他们在这里租下一栋三层农家小楼,将外墙和院子打造出颇有绿野仙踪的趣味感,屋内则一分为二,装修成一半民国风,一半森系风。
“我们试营业的时候就订满了。”蒋先生谈及开民宿的初衷,“想把在青木关感受到的美好生活状态分享给大家。”他说,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喝茶、闲聊,看着山中草木,享一方幽静,十分美好。
如今来这里享受田园生活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而是更倾向于以民宿为核心的深度休闲体验。
旧楼穿新衣,乡村焕新颜,游客醉诗景,村民归新园。青木关镇四楞碑村、关口村等村庄一批批精品民宿纷纷落户,良好的业态品相,不仅将当地的闲置农房予以开发利用,带动村民发展增收,还为青木关镇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一股新动力。
青木湖村村民增收的秘密,还藏在荒山坡上。坡上,艾草葱茏飘香。
“这几个山坡种植的都是艾草,艾草是一种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都较高的药用草本植物……”青木湖村党总支书记罗莉娟说,别小看这片艾草,它把荒山坡变成了聚财坡,在帮助村民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呢。
以前,青木湖村是个“空壳村”,集体经济为“零”,一直没有找到适合发展的产业。2017年,辖区一家企业的负责人建议,艾草市场需求量大,发展艾草产业利润颇丰,一年能收三季,一亩净利润能达2000元左右。罗莉娟和村干部们一合计,认为种植艾草正好可以将村里的闲置土地利用起来,值得一试。2018年,便稳步推进“三变”改革,用党建引领壮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00万元将原集体房屋改建成艾草管理用房,运用集体土地30亩,种植艾草,修建艾草基地基础设施等。引导村民以土地或资金入股,村集体整合各类资源以及补助资金入股,发展艾草加工、销售,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户持续增收的“双赢”之路。
一切都蓄势待发,一切都值得展望。
美丽村居
四楞碑畅通路
滴翠文学社
自动流灌种植的花草
艾草葱茏
青木湖生机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