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美两江岸线 清新母城呼吸
——渝中区政协助推生态环境保护小记
通讯员 陶祥飞
“大力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全年共巡河1200余人次、督办解决问题100余个,对沿线30个排口实施在线监控监测……”近日,收到渝中区生态环境局对民建渝中区委会集体提案《关于确保渝中段岸线建设高质量推进的建议》的办理复函,提案执笔人王舒妮很是满意。在她看来,岸线保护的重点是水环境保护,必须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江滩湿地资源保护结合起来,“今年区环保局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两江’渝中段地表水水质总体达到Ⅱ类标准,大溪沟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区水环境持续改善。”
近年来,渝中区政协围绕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在关键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履职实践。
关键词一: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水空间
坐拥两江的渝中区,对两江生态环境有效修复尤为关注。
“修复两江生态环境,着力点应放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滨水空间”。2021年区两会期间,区政协城建环保委提出集体提案《关于加快渝中区两江生态走廊建设的建议》,建议把两江生态走廊建设的重点放在加快推进消落带治理、河岸绿化、湿地保护与修复,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该提案引起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被列为年度重点提案并由区领导牵头督办落实,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0、2021连续两年开展“两江四岸”治理提升专项助推行动,平均每两个月就要开展一次环境保护工作监督性视察;完成滨江沿线消落带治理及景观提升、长江嘉陵江生态走廊建设、“重庆长滨”绿色发展示范带建设、“河长制”落实推进情况等4项重点调研;主席会议视察“两江四岸”核心区朝天门片区治理提升情况……
经过不懈努力,区政协提出的加快“两江四岸”品质提升、推进两江生态走廊建设等提案建议被列入“两江四岸”核心区整治工程;落实河长制、加强水污染防治、共护绿水青山等建议得到采纳。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巡河,压实河长责任;沿江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重大生态工程有序推进;消落带治理、“滨江步道”建设、两江慢行系统加快打造……
关键词二:智慧严格创新的大气治理
在渝中区,有一些楼栋建成年代较早,没有设置公共烟道,楼下餐饮店营业,楼上居民家里就满屋子油烟味。2019年,区政协委员、渝中区党政信息中心工程师谢智宇的提案《关于加强我区餐饮环保监管的建议》得到区生态环境局重视,推动安装公共烟道、治理油烟污染、解决楼上居民“呼吸问题”成为当年该局的重点工作。
为进一步解决餐饮油烟污染,今年渝中区在重点餐饮集中区探索开展政府部门(街道)、物业、商户、第三方在线监测、第三方清洗维护“五方管理制”+“智慧监管”模式,解决油烟监管“痛点”。同时,还在全市率先开展居民餐饮油烟污染治理试点,对部分区域使用排风扇散排油烟的居民厨房,加装油气分离油烟净化机,实现家庭厨房油烟有效收集、达标排放,油烟净化率达到80%以上。
除了餐饮油烟外,交通也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近五年,区政协委员提出交通污染治理相关提案11件,涉及新能源汽车普及、充电桩安装、机动车非法改造整治等各方面。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渝中区生态环境局大力开展交通、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方面治理,在全市率先推进汽修业VOCs深度治理,实现汽修业废气全收集、全处置、全达标;率先开展柴油客车尾气颗粒物、氮氧化物“双降”治理试点,车辆尾气颗粒物、氮氧化物削减率分别超过99%、60%;率先开展加油站油气三次回收建设,实现卸油、加油、储油全阶段油气回收,油气排放浓度低于国标限值50%……交通领域排放的污染物大为减少。
此外,区政协还积极开展监督性视察活动,建言金马小学、轨道10号线大礼堂站等重点工地“全密闭”施工,80余个小微工地全部纳入监管;推动更新淘汰柴油车辆2382辆,完成机动车尾气路检2.1万余辆次……截至10月17日,渝中区实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44天,PM2.5、NO2等主要空气质量评价指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在政协的推动下,渝中区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