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政协报数字报纸

国内统一刊号:CN50-0064
微信公众平台:CQZXB999
2021年12月09日
按日期搜索
12 2014
 
 
 
 

重庆政协报

重庆政协报副刊 幸福红军村 赶场 多彩的冬 困在时间里的老房子 在冬阳下读书 大雪时节 落叶之美

版面翻页
副刊
04

赶场

□ 作者 兰卓

时光回放三四十年,很多人的童年、少年时代,除了“翻过了一座山还有一座山”以外,所见的最大“世面”可能就是赶场了。

赶场天,要么是逢一四七,要么是逢二五八或三六九。在同一区县内,相邻场镇赶场天的日期自然是不同的。想必,这样的时间安排,是专门为商贩们考虑的——他们要带着物品马不停蹄地赶场,附近几个场镇的赶场日都不会错过,让买卖双方都有较多的交易机会。

“赶场”一词的本意,原是指同一天到不同地方去表演的演员,在一个地方表演完毕之后,赶紧到另一个地方进行表演。一个“赶”字,体现了人们去场镇的时间紧迫性——赶场天,得早早出发,若是下午去场镇,人都散了,很多人已收拾东西离开,要买卖东西就错过了好机会。

赶场的头一天,大人们就开始谋划明天去街上卖什么、买什么?卖农产品得来的钱,是否够称盐打油?一个院子的人便凑在一起议论什么农产品涨价了,什么东西最值钱,然后相约第二天早上鸡叫第三声开始收拾东西出发。

赶场天刚好逢周末,孩童们往往兴奋如过年:“我也要去!”让孩子去见见世面是好事,大人自然是爽快答应的。至少,到了市场,孩子可以帮大人照看东西。如是年关赶场,置办年货,往往一家人“组团”去赶场,背着挑着农产品上街卖了,然后买了年货,满载而归。

中心场镇往往有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有的在某个朝代甚至是县城或州府所在地,街上大多铺的是青石板,很多石板被踏出了深深的凹槽,那是人们熙熙攘攘、匆匆而过镌刻的时光印记。

见惯了山野土屋的粗砺,孩童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难掩内心的喜悦与新奇。

在很多成年人的味蕾史里,最好吃的东西,莫过于孩童时代在赶场时吃到的。它们没有复杂的烹饪过程或众多佐料,而是诸如包子、馒头的简单,来不及细细品尝,已匆匆下肚。

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去赶场,就不怎么撵大人的脚后跟了。赶场是很多成年人的交际时间,他们只要碰见亲朋好友或熟人,便站着唾液横飞、嘻嘻哈哈地拉家常,可以吹到散场。最拥挤的时候,你只管“随波逐流”。受不了拥挤的,心知肚明容易走散的,便与家人朋友相约聚首处。场镇的市井味,也许就在于它的狭窄、拥挤,在于它的人声鼎沸。

少年时代,场镇是我的向往之地。在赶场天,我将攒来的零花钱拿去镇上买书,然后走一两个小时的路回到家里,如痴如醉地捧读。我想,人们对场镇的向往,更大的原因是,在这里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俗话说,“河里无鱼市上有”。

如今,一些修复的古镇成为网红打卡地,“唤醒”了人们对老街、古镇的记忆。

相比县城、地级市、大城市,场镇显得有些简陋,但那是村民们见世面的第一站,是很多人怀揣梦想出发的起点,也是人们念念不忘的乡愁。

录入:徐影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重庆市委员会 地 址:重庆市渝北区红锦大道68号 邮 编:401147
备案号: